第一百三十六章 谁下船,就打谁!(2/3)

方方面面打好关系,所以由蔡一清这个原明军守官来负责肯定再好不过。

于守城方面,陆四又待了一些他认为可以实施的部署。

如在城中安置大锅熬煮热油,甚至是粪汁;于城上多置石灰,若明军攀城可撒石灰以呛其眼;使用长兵器,如在竹篙顶端绑上镰刀或铁钩,用以割断或钩倒明军攀城的云梯;城上可加门板用以挡箭...

大致十几条守城办法,其中有一条“火烟法”是陆四借鉴福建兵守淮安时的法子。

当时这个办法是淮安知府吴大千想出来的,就是若敌军以强盾双甲冒死抵城门,城上无可奈何时就可从城上多扔蓄有火药的棉被,火箭点燃可将敌军从城门出。这些守城办法陆四同时也叫给宝应的侄子广远送了一份。

安排完仪真的一切后,陆四便与众离别。

“这里就给你们了。”

走时,陆四没和谢金生、郭啸天多言语,双方简单一句便是四目相对,尔后各自点示意。

这是鲜血铸就的信任,一句给你们就行。

..........

仪真离扬州并不远,估摸也就六十里左右,万一仪真这边真的吃紧,陆四又能抽得出手,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及时救援。

陆四手马不多,从高邮出发时他带了2500多,史家一战死伤七百多,战后又收编了四千余明军俘虏,迅速扩充到六千

下扬州后,谢金生带着漕队和河工赶到,使得在扬州的淮军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两千余。

只是,其后程霖东征泰州带走3000,谢金生驻守仪真又要3000,账面上陆四手可用手大概在六千左右。

如果高武传回来的报没有失误,南都方面的确是两路兵马进军,那么扬州的淮军兵力是不及这两路明军任何一路的。

但是,淮军的实力并不比明军差。

在这六千中,有陆四从全军挑的,可以说是目前淮军最锐的存在——铁甲卫。

虽然目前为止连同缴获和于氏铁厂不分黑夜赶工做出的铁甲一共才56付,真正可以称之为斩马大刀的也就60多柄,然而铁甲卫的每一个士兵都是淮军最强悍的存在。

哪怕现在没有铁甲给这些铁甲卫穿,陆四相信这几百个大力汉子聚在一起也绝对够明军喝一壶的。

因为明军随时会过江,铁甲卫随时需要出战,所以除了命黄昭和杨祥加紧练铁甲阵外,陆四已让罗吉英快速改装斩马大刀。

这种改装简易斩马大刀就是在淮军现有长刀基础上加长木柄,使刀立起时总体长度近乎和士兵平齐,达到后世计量体系的一米八左右。

因为急需缘故,简易斩马大刀用的木柄是普通的杨树和柳树柄,无论是强度和韧度都无法和铁制手柄相提并论。

有点一次消耗品的概念,但只要刀身不坏,可以随时加装。

陆四给罗吉英的要求就是一刀配两柄,顶端同锄或斧柄那样,可以随时重新安

除了已经成军却没有装备齐全的铁甲卫外,一直不是太重视火器的陆四成立了淮军的第一支火器部队,总兵力900,全员配备火铳和腰刀。

火字营的营官,陆四委任了不懂火铳的左大柱子,但队官和哨官有三分之一是对火铳通的闽军降兵担任,这些闽军降兵同时也是教官。

从大年初二开始,左大柱子就带着他这900火铳兵天天在扬州北门外的梅花岭练习放铳,这导致从明军缴获的药子消耗巨大。扬州一带又缺少能够制火药的硫磺,故而这个火字营也有点一次消耗品的意思。

“不要管那么多,只要你们给我留下临阵能打三铳的药子即可,打完扔铳提刀上。”

陆四去仪真前到梅花岭看了下,走时对那几个福建“教官”如此吩咐。

仗,打输了,提药子有什么意思。

打赢了,明军就是最好的运输队。

竹篙战法也在演练,这一次陆四是以千为规模演练竹篙战法。

所谓战法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不过是队列整齐,长矛变成更长的竹篙而矣。

略有改进的是陆四让徐传超组织了一支200的弓队,另外又组建了一支500的标枪队。

这个标枪更简单,就是就地取材,用扬州盛产的竹子选重量和长度合适的前顶加装矛,临阵掷出。

在史家大战中发挥奇效的烟花竹成了淮军的列装武器,为此扬州城元宵节那天都无炮可放。

回到扬州后的陆四一直在号召“大练兵”,他本也在练,不是练体能,而是练骑马。

他也是真的佩服明军,腊月二十八扬州被淮军攻占,直到元宵节,江对面的明军也依旧没有任何要渡江的迹象。

这效率,难怪崇祯要上吊。

直到,史可法在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