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有人要打小玉米的主意,还有人性吗?(2/3)
是没有收到明确的指示让他不要修建粮仓之前,于公于私,他都是要把粮仓给建好的。
大唐考核官员,主要就看三个表现,一个就是
的增加
况,第二个就是税赋的征收
况,最后一个就是官声了。
而前面两个,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并且都是跟粮食产量密切相关的。
也难怪彭志安会在襄阳县大力推广南洋水稻的种植。
作为长安城有
的
,他比一般的县令更加清楚南洋水稻的威力。
“行,那属下明白了。”
“这样,一会你陪我去一趟梧地村,给那几家水稻种植面积最广的农户,发放‘种田小能手’的牌匾,然后鼓励一下这帮移民多开垦一些荒地,明年多种一些水稻。我们襄阳县的水稻种植,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的。”
……
宣政殿中,李世民批阅完一批奏折,伸了伸懒腰。
虽然是正处盛夏,但是宣政殿中放了好几盆的冰块,倒也不觉得多么炎热。
“李忠,你昨天说渭水边上那些稻田已经开始在抽穗了,那么江南地区种植的早稻应该已经到了收割的时间了吧?”
往年时分,这个时节李世民是不会去关注水稻的事
的,毕竟离秋收还有好两个月呢。
“陛下,渭水边上那些水稻田,如今都是都是水稻和养鱼并行的模式,听说个别稻苗确实已经开始抽穗了。按照去年楚王府种植的早稻的
况来看,眼下是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李忠知道李世民比较关心李宽巡视江南道和山南道水稻种植的
况,所以也是安排了
随时了解相关的事
。
“这么说各地的奏折应该很快就会到长安了,这南洋水稻的推广是成功还是失败,就要见分晓了。”
李世民有点期待,又有点担忧。
“陛下,按照之前楚王殿下的奏折
况来看,这南洋水稻的推广种植,应该是非常成功的,想来过几天,陛下就能收到捷报了。”
李世民提到了江南,李忠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出海的儿子。
如今已经半年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生死未卜的,实在是让
揪心啊。
“这个宽儿,还真是朕的福将啊。听说今年长安城不少勋贵
家,还种起了棉花?”
“没错,长安城今年大概有一万亩地是种上了棉花。按照之前楚王殿下的说法,到了明年就可以种上几百万亩棉田了。”
“几百万亩?哼,不可能,关中就这么些良田,所有的地都用来种棉花了,百姓吃什么?”
李世民虽然也知道棉花的好处,但是李宽如果在关中各地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他是不支持的。
关中是大唐
最密集的地方,首先要确保的就是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这就像是后世,耕地的红线是不容践踏的。
这可是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
“想来楚王殿下在江南和山南道大力推广南洋水稻的种植,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李忠不由得替李宽说了句话。
“哼,那也不行。关中的地,只能用来种植粮食,他种个几万亩棉花什么的,无所谓;如果大规模的种植,哪怕是棉花再好,朕也是不同意的。”
李世民不愧是雄才大略的帝王,眼光看得比一般
要远。
不过,他能想到这一点,李宽会想不到吗?
……
大唐的长安城,没有雾霾,没有pm2.5
表的
况出现。
清晨,天空湛蓝湛蓝的,像是用清水洗过了一样。
天空中偶尔飘着几朵雪白的云朵,更是衬托了晴空万里的景象。
太阳已经慢慢的升到了半空中,花
树木枝
的露水已经慢慢的消失。
小玉米又开始了自己的纨绔生活。
“阿娘,我去那渭水书院看看,听说那里新建了一座孔夫子的巨大雕像呢,我也去瞻仰一番。”
小玉米
小鬼大,如今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
前几天她刚刚在西市闹出那么大的事
,搞得整个长安城都传的沸沸扬扬,程静雯本来是不想让她再出去玩的。
奈何小玉米瞻仰孔夫子雕像的这个借
……
似乎不大好打击她的积极
呀。
没等程静雯说什么,小玉米直接就往外跑去了。
至于金毛,在楚王府内部,一向都是不拴链子的,自然也是亦步亦趋的跟在小玉米身边。
而在楚王府别院门
附近,却是有
远远地盯着。
楚王府门前的道路,呈现东西走向,往东就是去长安城,往西就是继续往城外。
所以有心
要想打听一些消息,根本不用蹲在楚王府门前,只要在两端道路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盯着就行。
这么一来,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楚王府护卫揪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