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一旦春来不自由,遍行天下壮皇州。(2/2)
下壮皇州。有朝物化天
和,麟凤归来尧舜秋……”赵士祯轻声读完这首诗,也是肃然起敬道:
“这王心斋还真是不一样……”
说着,他又猛地一拍额
,恍然道:“奋身化龙,救群鳝逃出樊笼!这才是颜山农要向叔父传递的意思!”
“没错。”赵昊笑着点点
道:“但他们泰州学派反对汤武革命,也是真的。最好武王伐纣之后,再迎立微子才完美。”
“麻痹过家家呢。”赵士祯啐一
:“革命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革命。这道理都不懂,我看泰州学派也不过尔尔。”
“总脱不了儒家的桎梏。”赵昊也有些失望道:
“其实我是带着很高的期望而来的,满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能再长进一点,突
帝王将相的窠臼。可惜啊,看来不经亡国灭种、衣冠沦丧之痛,出不来黄梨洲,连唐圃亭的高度也达不到……”
赵士祯默默听着,虽然搞不懂‘黄梨粥淌不停’是什么鬼,但他早就习惯了叔父偶尔的呓语。
“不过,矬子里
选高个,他们依然鹤立
群。”赵昊又话锋一转道:“这还是第一次有
,道
我免费办教育的真意。我是忍了又忍,才忍住没把他们斩了。”
赵士祯点点
,他是赵昊最信任的侄儿,自然知道叔父的真实目的。
二十年来,赵昊在教育
上,累计花掉了两亿两白银。其中绝大部分花费,都用在了面向大众的免费教育上。
在江南教育集团办公楼前的影壁上,就镌刻着赵昊的两句训示:
‘邑无不学之家,家无不学之子’!
最初为了让穷苦
家把孩子送进课堂,集团的学校不光不收学费,还管饭。这样就为了能少养活一张嘴,穷
家也得让孩子去江南集团的小学堂念书。
针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少年,赵昊又推出一年的扫盲速成班。还在工场工场中开设夜校扫盲班,把脱盲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于是给
一种强烈的感觉,似乎赵公子赚钱就是为了办教育。让所有百姓都读书明理,才是他最大的追求一般。
这大大祛除了江南集团身上的铜臭气,十分给赵公子的光辉形象加分。
不明就里的地方士绅还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正所谓众
拾柴火焰高,江南的教育事业能发展这么快,老百姓的识字率能提得这么高,绝对离不开他们的赞助和支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赵昊兴办免费教育的目地,就是打
缙绅阶层对知识的垄断。而且非但要打
垄断,还要淘汰掉他们那套陈腐至极的之乎者也……
但赵昊并不像何心隐所言的那样,打算刨缙绅阶层的根。一来,他已经跟这些
牢牢绑定了。整个集团的最高层,包括他自己,全都来自缙绅阶层,总不至于把他们的路通通堵死。
二来,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过,缙绅阶层凭借雄厚的经济优势,
厚的文化底蕴,总能敏锐的把握住时代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不管选拔方式怎么变,依然能比平
百姓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无非只是让子弟学习的内容,从经史子集,换成了数理化生而已……
但相对而言,科举制就是比九品官
法更先进,更公平。那么给科举多增加几门考试科目,比如科学、数学、经济学之类,同样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在科学统治科举二十年之后,这是完全可以与缙绅阶层达成妥协的。
赵昊一直牢记那位老
家的教诲,要保持统一战线和抓主要矛盾。
至少在两京十三省,他不准备推行海外那一套,也没那个施行条件。
说句难听的,大明已是百代积弊,陈陈相因,完全无解的烂摊子了。岳父大
硬生生多改革了五年,依然没救。
这充分说明,它已经彻底烂透了,没有任何修补的价值。眼下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赵昊没兴趣
费自己的
力,去做大明的裱糊匠。也不相信自己能比岳父大
做得好。
他毕生的追求始终是百年大移民,是让华夏成为永远的
不落!而不是劳什子改朝换代!
一旦要是陷
国内的烂泥潭,弄不好就彻底完蛋了……
王艮的那两句‘一旦春来不自由,遍行天下壮皇州。’确实说出了赵昊的心声,然而他心中的天下,与王艮们心中的天下,显然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