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章 泰和元年(1/2)
在一片欢呼与喜庆中,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泰和元年。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谁最期盼不好界定,但朱翊镠一定在最期盼的
之列。
想着他从张居正病重时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想着如何拯救大明。
当时非常认真地想过两条路。
一条是尽心辅佐万历皇帝,但几经波折,发现这条路实在行不通,万历皇帝不允许,群臣也不允许。
迫不得已,他只能选择第二条,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这样更容易推行他的政策主张,省心不少。
尽管这一路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虽然当皇帝并非他第一选择,可既然坐上这个位子,在其位谋其职,自登基即位以来,他确实没有偷懒。
可以说,一直致力于改革发展。
以他的世界观,目前大明还是千疮百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所有方面都需要提高。
总体而论,政治不够开明,经济畸形发展不全面,军事力量夸大虚无,文化主体单一缺乏多层次与包容
,科技就不用说了几乎等于零……
一句话,大明任重道远。
自他登基即位以来,也算是焚膏继晷竭尽全力了。
有些改革,的确也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成效,比如土地改革,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顺天府两京县宛平与大兴试点改革都很成功。
但绝大部分改革才刚开始起步,尚未来得及看到什么成效,甚至泰和元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比如出使他国,比如将台湾设立为行省……
还有一些改革会引发一些可预见的矛盾,比如加强对
儿
都司的重新管制,以及明确大明的边界,将来肯定会引发冲突乃至战争。
而有的改革其实已经引发了冲突与战争,比如许国经略西南三行省,志在废除土司羁縻制的过程中,就与西南少数民族兵戎相见。
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只能从战略上提供指导,哪件事该怎么做,以避免走弯路。他不可能事事躬亲,具体做事儿还得靠底下那帮臣民。
所以朱翊镠一直强调,
才始终是第一位的,鼓励各个领域的
才,大胆地推荐、自荐给朝廷。
任何改革都不容易,如果一改就成功,那也就不叫改革了。
改革的起步阶段都很难,都会遭
反对与抵制,这是“改革”的宿命。
但无论有多艰难,朱翊镠还是以强势的姿态逐步展开了。
他相信只要坚持“以
为本”的原则与理念,天下
眼睛都是雪亮的,就像清田均田,起初想着有多么难,最后两京县还不是按照计划完成了?
因为有百姓的热烈欢迎,群众基础自然十分牢靠。只要百姓不闹事儿,大官大僚地主士绅根本闹不起来。
即便想闹,态度也不会坚决。
毕竟改革会触犯他们的利息,但朝廷并没有将他们一棍子打死。
就比如土地改革,将他们手中的土地收归国有,可也只是土地,并没有将他们之前积累的财富都一并没收。
如果跳起来闹,就不一样了,最后可能啥都没有,还将面临牢狱之灾。谁都不傻,这笔账可是明摆着的。
这便是朱翊镠推行改革的最大底气所在——让老百姓先安心。
老百姓的心安定下来,保证不会出现大的动
,其它方面再逐步改。
只要真心实意为大明子民好,相信绝大部分
还是能区分好坏的。
说实话,朱翊镠感觉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走过了,如今他已经坐稳皇位。
既然已经坐稳了,改革难归难,有什么好怕的?
总比他被“褫夺封号、贬为庶
”那段黑暗
子好过得多吧?
这样一想,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最坏不就一死吗?
死了,只当从未来过。
无论怎么说,支持他、理解他的
越来越多了吧?
所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紫禁城里除了
不及平时多,张灯结彩,处处透着新年的气息。
新年第一天,当然很开心,朱翊镠与李之怿、郑妙谨早早起了床。
是的,他们三个又一次同床共枕。
反正不起床也睡不着,紫禁城里虽然禁止燃放烟花跑竹,但外
辞旧迎新的烟花炮竹声隆隆不绝。
这个习俗与后世没多大分别。
大年三十的晚上,李太后暂时回到慈宁宫,而陈太后也回到慈庆宫。
所以起床后,要一道去慈宁宫与慈庆宫给两宫太后磕
拜年。
给长辈拜年,长辈总是要说些吉利话,然后每
塞一个红包。
李太后与陈太后都不例外。
拜完两宫太后,朱翊镠还要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