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过度民主的假象(1/2)
泰和元年第二周
一天,朱翊镠便紧急召见内阁几位阁老觐见。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都来了。
地点依然是在东暖阁。
此时严永凡的两道条陈都还没有来得及呈送上来,但朱翊镠已经迫不及待地要与内阁先通气。
当然,这也是他的一贯做法。
美名其曰先通气或叫商量,但让内阁几位阁老来,就是让他们先点
,然后廷议上不必多费
舌。
申时行他们几个也早已经习惯了。
这次召见他们来,无它,只为严永凡提出来的两个议题。
一货币改革,二盐政改革。
货币与盐政都有弊端,需要改,这是主要原因。但之所以急着召见,朱翊镠是考虑到这两项改革,都可以大大增加国家财政税收。
任何时候挣钱都得趁早嘛。
像从前一样,需要改革的对象,其弊端其实都清楚。
三位阁老难道不知道私
铸币的危害
吗?难道不知道禁止私盐能大大提高国家财政收
吗?
大明一朝当世就有
得出这样的结论:如能禁止私盐,大明一年可得一千多万两白银的收
。
原话是这样说的:“私盐既绝,引可增十倍,岁所
千余万矣,此三法简易易行,只在行法须严。”
如果真严格实行盐业专卖制度,再适当抬高一点盐价,仅食盐一项收
便可高达四千万两白银。
为什么说大明其实很富有,可财富既不在国家,又不在百姓,都集中在豪强权势大户
家手里?
但反过来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太弱吗?
无论是私
铸币还是私盐横行,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国家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太弱。
从宋朝的程朱理学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削弱君权,到了明朝,皇帝对朝臣的影响力,以及国家政权对各个领域的掌控力其实都在削弱。
这就造成了明朝看起来好像是“礼仪之邦”,
们一个个都衣冠楚楚,十分有君子大国之风,但其实,社会已经呈现出“过度民主”的假象(这么说,或许也不是很准确,因为这可以看作是
类的觉醒,但确实有一定弊端)。
以致于战事来临,无法迅速转型成军事专制状态,自然也就无法像清朝那样通过军事
力政权直接征税、调配物资,导致战场失利。
那货币改革与盐政到底怎么改?
首当其冲,当然是要严令禁止私
铸币与私盐贩卖。
对此,三位阁老没有意见。
难的是政策执行。
如何将国家颁发的政策有效推行下去,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不能像嘉靖皇帝禁私铸劣钱,一个罢市就能让禁令不了了之。
不能万历皇帝征收矿税,闹得
飞狗跳,官员鼓动民众打死收税
员,万历皇帝顶着臭名,最后二十多年也不过才收了几百万两白银而已。
对于货币改革,朱翊镠设想,有没有可能让铜钱永久退出市场?而像后世那样用“钞票”代替?大明当前的“银票”其实已在充当这个功能。
而对于盐政改革,似乎要更为复杂些,当前盐政改革离不开盐引(几百年后其
质还是一样),而盐引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复杂货币”。禁止私盐、推行盐业专卖制度到底有多难?
朱翊镠与三位阁臣确定改革的方针以及大体方向,但具体到底怎么做还需要廷议与诸位官员共同决定。
将主要思想传达后,朱翊镠接着说道:“三位阁老回去好生琢磨,如果盐政要改,那么茶税、酒税等,是不是也可以一律改为专卖制度?”
朱翊镠可不是随
一说。
茶叶是百姓必需的消费品,但需求量又有弹
,正所谓“寡需则量增其价而不为虐。”本朝建国之初,在南直隶严禁私茶,所以南直隶的茶税收
有六十余万两白银之多。
以晚明
比明初增加五倍计,那茶叶消费量也该增加五倍,晚明若严格实施茶叶专卖制度,则榷茶收
应该不少于2000万两白银。
再看酒课税。北宋光是酒课的一年收
,就可达到相当于晚明一千四百九十八万两白银的程度。
而晚明
至少北宋两倍以上,酒类消费规模可能还超过两倍。以最保守估计,如果明代实施类似宋代那样严格的国家专卖制度,榷酒一项的收
至少可达3000万两白银。
不妨先拿宋朝的赋税制度举个例子吧,看一个小国如北宋、南宋(相对于明朝),能将财富扩展到什么程度?
北宋时,两税尚占56%,但至南宋已降至20.4%和15.3%。
与此同时,商税急遽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样,包括商税在内的非农业税,也就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