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三日后御驾亲征(1/2)
在一片热烈的议论声中,朱翊镠册立朱常洵为皇太子。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而官员们尚未来得及继续议论,为什么立郑妙谨儿子不立李之怿儿子,朱翊镠紧接着颁发了一道旨意——
三
后将御驾亲征,协助努尔哈赤统一建州
真,届时由太子监国,又因太子年幼,请郑皇后代为听政。
在此之前,官员们只知道皇上有心立郑妙谨儿子在太子。
而对于皇上紧接着颁发的那道旨意毫不知
,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御驾亲征”的消息或风声。
故而又引来一片热议,其热烈的程度已经盖过册立太子了。
让努尔哈赤统一建州
真各部,进而统一全部
真,这个大家都知道,相当于把
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只要看管好这个篮子就行。
尽管这个战略与之前截然相反,但总算不失为一大战略,毕竟陛下有足够的信心控制努尔哈赤嘛。
可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呢?
多年来对辽东边外各部落可谓焦
烂额,恨不得他们自相残杀,彼此削弱对方的实力,这样就变得老实了。
边患不是就自然而然消除了吗?
对于大明而言,只需坐山观虎斗不废一兵一卒就可以达到目的,多好!
况且,辽东那边有李成梁,手下可谓猛将如云,蓟辽总督又是戚继光,戚家军令各部落闻风丧胆。
即便想帮助努尔哈赤统一建州
真各部,可以派李成梁或戚继光去呀,有必要陛下御驾亲征吗?
太子还不到三个月大,莫非这就是陛下急着册立太子、而册立太子时又跳过第一继承
的缘故?
如果陛下要御驾亲征,那立郑妙谨的儿子为太子,当然要比立李之怿儿子为太子更利于朝局稳定。
这一点朝中官员之前就论及过,只是没想到御驾亲征一节,御驾亲征无疑让这个观点更加充分合理。
可陛下御驾亲征的出发点、立足点是什么呢?
……
好在有内阁三位阁老,还有兵部尚书吴兑、礼部尚书徐学谟等,几位大臣知道皇上的用心。
虽然他们也不能完美地给出一个解释,或者说以他们的理解与见识解释不清楚,但相信朱翊镠。
而且知道朱翊镠一旦作出决定,便没有
能改变得了的。
御驾亲征势成必然。
朱翊镠知道即便是他自己也很难解释不清,就像前几天召见申时行、徐学谟与冯保,都只能给出三个理由,还有很多话不知道怎么说。
面对众多官员的疑虑与不解,朱翊镠仍然只能给出那三个理由。
至于他们如何理解,朱翊镠并没有进一步做过多的解释。
反正御驾亲征已经决定下来了,吴兑也早已经暗中做好准备,届时由兵部侍郎王象乾担任大将军。
而朱翊镠自然就是大元帅。
……
其实,御驾亲征绝对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左传》中有言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
《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
而皇帝亲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首先召见申时行与徐学谟他们先通气。
毕竟御驾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肯定有风险,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
朱翊镠早料到,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他轻而易举出征成功。定三天之后就出发,也是不想来回与朝臣纠缠打嘴炮。
本来,御驾亲征一般流程如下:由皇帝本
提出
申请,然后大臣们以各种理由阻拦,皇帝本
继续坚持(必要时可附带威胁、耍赖、杀一儆百等措施),再到大臣们无奈表示同意,最后皇帝发布书面声明诏告天下。
以上流程需要耗费许多时间,而耗费时间的多少通常又取决于皇帝本
的权威,以及大臣们的嘴炮水平。
这繁琐的过程朱翊镠直接省了,其方法还是通过先搞定几个
目,像申时行、吴兑、徐学谟、冯保、陈炬他们都表示赞同,然后再搞定嘴炮水平最高的六科廊言官,基本就可以定调。
点兵点将由吴兑负责,祭祀由徐学谟负责,因为已经做了准备,只需一天时间完成即可。
这样看,朱翊镠决定的“三天之后”出征其实并不紧促。
该
代的也已经
代完了,对申时行、冯保、徐学谟、吴兑、王安,以及郑妙谨与李太后都
代过。
……
不得不承认,从整体来看,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
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