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颁发度牒 争抢空额(1/2)
“娘。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万历皇帝进来喊了一声。
“皇兄来了哈。”朱翊镠站起身来,微微躬身以示欢迎。
“皇弟也在,这样更好。”
“钧儿,坐。”李太后抬手问道,“找娘有急事儿吗?”
如果没有急事,以万历皇帝当前的强势与态度,该不会来找她。
万历皇帝答道:“孩儿来找娘是为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为和尚给牒。”
李太后稍一沉吟,哦,今年的确恰值发放度牒的年份。
不过又一想,这件事也不难呀!
“钧儿,为和尚给牒怎么了?那不是有现成的礼制吗?”
“难办呀!”
“照章办理便是,有什么难的呢?况且,这事儿下
没有
管吗?还用得着钧儿亲自督办不成?”
“娘,孩儿当然没有亲自督办,而是
给阁老许国负责,结果许国诉了一肚子苦水,且不说不能照章办理,这次弄得不好,怕是要出岔子。”
“怎么会这样?”李太后一惊。
万历皇帝根据许国的汇报,在李太后面前大概说出事
原委:
洪武皇帝开国之初,鉴于天下寺庙自行披剃的僧
实在太多,不得已在礼部专设一个度牒司管辖此事。
和尚最初的定额是大府五十名,小府三十名,州二十名,县十名。
规定不准超额。
也就是说不能随随便便当和尚。当和尚需要有度牒司颁发统一的度牒,作为凭信以备官府查验。
凡查出没有度牒私自剃度的僧
,一律拘押审验发边外充军永不诏赦。
度牒每三年发放一次。
全国各地寺庙的僧
,需经当地官府核准,持官衙文书来京,通过考试合格后方能领取度牒。
整得当和尚像现在考公务员似的。
那为什么当和尚还会如此吃香呢?
因为但凡持有度牒的和尚,官府例免丁银夫役。这就意味着,不管是什么
,一
寺庙便有
供养,又免了夫役税赋之苦,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不但天下流民,就是寻常百姓
家,也莫不想
上托
保上托保钻路子挤进緇衣羽流之中。
只要能弄得一张度牒,就相当于拥有一个铁饭碗,于暮鼓晨钟之中过那种不耕不稼风雨无欺的清闲生活。
然而,度牒数量有限,起初每次发放以一千
为宜。居宫道士,比照僧
办法管理,只是数额更少。
总而言之,度牒堪称奇货可居。
洪武皇帝之后,虽然朝代更替各位君王好恶不同,但度牒却永远是许多
梦寐以求的好东西。
洪武初年,每领一张度牒需
本银一两,到嘉靖时本银已经涨到十两,依然是万
争抢。
尽管朝廷增加了度牒数额,孝宗时增至每届三千名,嘉靖时减少亦有一千五百名,但不管增额多少,总之是一个供不应求。
许多
为了弄到一张度牒,不惜花大本钱去贿赂当事官员。
久而久之发放度牒成为炙手可热的权力,多少当路政要都染指其中。
万历元年,
知个中弊端的张居正恼恨度牒发放太滥,这样一来助长了民众的好逸恶劳之心导致劳力减少,二来不法官员借此机会从中牟利。
所以,张居正奏明万历皇帝,将度牒发放由三年改为六年一次,度牒名额控制在三千
。上上一次发放度牒是在隆庆六年,一晃十二年过去了。
今年又该发放度牒。
一过春节,礼部便移文各省,申明今年发放度牒的要求以及各省名额。
申时行请示万历皇帝,此次发放度牒的数额依然是三千
不变,并让阁臣许国负责督责此事。
许国指示主办的度牒司将其中的两千五百个名额分到各省,而留下五百个名额作为机动需要。
根据以往的经验,许国当然知道这种事儿断不了有说
的。所以他先留下一些空额,以免到时被动。
然而,待各省按照规定将预备领牒的僧
聚到京师,发现
数竟高达六千余
,而按规定只需两千五百
,得淘汰一半多。
这其中除了每个省都有大量超额之外,还有一些僧
拿着这官那官的函札前往度牒司寻求照拂通融。这些拿条子靠关系走捷径来的,据初步统计,竟超过一千
。
许国觉得不好办,只得找申时行。
申时行早就料到度牒发放不会一帆风顺,但没想到多出这些
来。
他知道这些多出的
每个
都有来历,每个
后
都有猫腻。
据说一张度牒,即一个名额,能卖三十两银子,还不包括中间
的好处。
试想,三千张度牒能卖出多少钱?
地方上的官员,恐怕都想从这里
赚一把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