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今日经筵变味儿了吗?(1/2)

东暖阁。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冯保轻声轻语地对朱翊镠说道:“万岁爷,婢已收到密报,张先生从江陵城走水道秘密进京。”

“好!”朱翊镠欣喜地点了点,“明经筵都准备妥当了吧?”

“回万岁爷,一切准备妥当。”

“于先生有什么意见?”

“他很高兴,无异议,知道怎么讲。”

“其实朕倒不关心他怎么讲,关键他是发自内心支持朕的主张吗?”

“这个婢就不大清楚了,反正嘴上表示支持。”冯保谨慎地回道。

“好吧,明经筵事伴伴盯着些个。”

婢知道。”

“哦,张泰征已经出发了吗?”

“万岁爷,他已经出发赶往山西。”

“那王大锤呢?”

“他也已经夜兼程赶往归德府。”

“好。”

朱翊镠一摆手示意冯保暂且退下。

从春分到冬至这段时间,除了三伏天的那一个月,其它每月逢二、十二、二十二,都是经筵的子。

这是每旬一讲,叫大经筵。还有每一讲的,叫小经筵,简称讲。

经筵这个叫法始于宋代,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后元、明、清三代均沿袭此制,而以明代尤为重视。

经筵是一项制度,是古代帝王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经筵的制度化,其用意在于:使帝王的讲学不致间断,以致收到持之以恒的效果。

大明王朝尤为注重经筵,视讲学为第一要事,然而讲学一旦制度化后,便容易缺乏弹而显得僵化。

小经筵还好,除了内阁与礼部、翰林院等少数官员,余者概不参加。

但每逢大经筵之,京城里的皇亲国戚、大九卿、小九卿、翰林院侍讲侍读、十三道御史、六科廊都给事中,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员,届时都必须列班参加,殿站在两厢侍听。

进讲官讲完了之后,皇帝还要按照循例,命鸿胪寺赐宴。

这顿筵席丰盛,且恩宠异常。不单参加经筵的官员们都能席,即便这些官员的随从家眷,甚至轿夫马卒,都可以席大快朵颐地享用。

吃了还不说,席面上剩下的菜肴以及点心,还听凭官员们尽行带走。

故而,有资格参加大经筵的官员们到了这一天,莫不欢欣鼓舞。

他们当中许多赶去参加,与其说是为了“听”,倒不如说是为了“吃”。

久而久之,在京城里因为这件事便有了一个说法,叫作“吃经筵”。

朱翊镠登基以来,一直想废除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陋习,但要废除的东西实在太多,登基以来确实也没给官员带来多大福利,所以暂时保留下来,当作是对在京大官大僚的一种奖励。

除了这个方面的考虑,有时也可以利用经筵进讲吹吹风。

就比如说这次,进讲官便是朱翊镠特意安排的,于慎行。

是隆庆二年进士,那一年张居正主考,所以是张居正的门生。

因为张居正被清算时,他为张居正辩护而遭到万历皇帝贬黜,朱翊镠登基将他请回来,执掌翰林院。

盛传于慎行为忠厚平恕,襟怀坦白,不管对皇上、对首辅还是对同僚皆心胸坦、真诚相待。

当然,于慎行也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他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着较大的贡献。他的文学造诣也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不亚于当代王世贞,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于慎行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编修。万历初年升为修撰,充当皇帝的讲官。

讲官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资的学者充当,像于慎行二十多岁年纪便成为皇帝的老师极为稀罕。可见他的学识以及当时张居正对他的器重。

经筵,朱翊镠授意他进讲《论语—微子第十八》,其内容看起来其实很简单,区区三十几个字。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所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

对,就这三十几个字。

因为朱翊镠有心,所以让冯保提前心做了一番准备,包括于慎行将要在经筵上所阐发的论点。

举行经筵的地方在大内文华殿。

……

众多官员络绎不绝而来。

发现文华殿令眼前一亮,不仅修葺一新,而且殿前与殿后两座门上各添了一块匾。

前殿门匾上写着四个大字:绳愆纠谬。

“咦?这不是慈圣太后娘娘所撰?”

立即有大臣认出来了,这是李太后拟就并书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