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2/3)

,高兴还来不及呢。

侣之间,语言流非常重要。

于是,经过一番开导和沟通后,十三姨心中的顾虑逐渐消失,心结打开。

“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呢?”说着话,十三姨又把话题牵回来:“《红酥手》里面没有这段。”

“哦,原句是‘长亭外,古道边,芳碧连天’,不是《红酥手》里面的。”杨帆解释道。

“后面还有吗?”十三姨问道。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半零落……”杨帆补充完整首《送别》。

这是李叔同,也叫弘一法师写的诗。

李叔同,堪称旷世大才子,有钱、有名,还特别有缘。

他有两个妻子。

但在三十九岁盛年之时,出乎所有的意料,他出家当了和尚。

那年春天,一个叫诚子的,寻遍杭州的庙宇,终于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的丈夫。

此时,她心的丈夫早已剃度出家,身着灰褐色的僧袍,神色静淡,漠然如空,全然没了往的光彩。

她顿时坠泪如珠。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

,就是慈悲。”

“慈悲对世,何以独伤我?”

这是弘一法师与本妻子最后的对话。

面对妻子的责问,他没有回答,任何表达都可能给她希望的误解。

他默默转身,乘一叶扁舟而去。

那正是杭州最美的季节。

青冥长天,渌水波澜,浓烟暗雨,水天一色。

消瘦的背景渐行渐远,永诀的啜泣连绵不绝。

曾经相的两个,终于分别站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这是李叔同给诚子写的信。

在他出家的第四年,正月,新年的竹声还未歇,他的结发妻子俞氏撒手寰,享年四十五岁。

这是一个并不算太大的年纪,她生命的大半都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的,那个冬天似乎也没有比往常更冷一些,可是她熬不过去了。

俞氏凄凉土,独守空房了一世,死后仍要独居一

皆无法理解,李叔同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坛大佬为何执意出家。

“研究佛法不一定要出家。”挚友夏丏尊劝过他。

“在家修行也一样。”另外一个朋友也这样劝他。

有一位读者,更是在他剃度之后,天天去寺里找他,求他还俗。

可是李叔同态度很坚决。

此后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他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

只不过,蜚声全国的弘一法师,到死也没真正放下间。

临死之前,他写了四个字:悲欣集。

唏嘘无尽,若你真的放下了,何来悲,何来欣?

也许,他悲的是,辜负了至死都在等自己回家的糟糠之妻,辜负了不远重洋,义无反顾跟随自己回国,自己却抛弃了的本妻子。

欣喜,大概是生命终于可以进新的回。

侣间的话多是废话,但即便是废话,侣也甘之如饴。

所以杨帆讲李叔同的故事,十三姨听在耳中,如吃了糖一样欢喜。

她欢喜,唯一的原因只是因为讲故事的是杨帆。

至于故事中的物,她就不喜欢了。

“我理解不了李叔同的选择。”这是十三姨的听后感。

杨帆点:“我也是,所以无法达到李叔同那样的成就。”

十三姨忽然沉默,安静思考,片刻后,她有些紧张说道:“小帆,你在说你未来的故事吗?”

李叔同有两个妻子,才华洋溢,跟现在的杨帆的处境,不是很像吗?

杨帆摇:“不是,我没有李叔同的本事,也看不。”

十三姨担忧道:“你现在看不,将来……”

她想说,我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男玩多了,就会厌倦,不会像开始时那么热衷、热

别看你现在那么稀罕,时间久了,就不稀罕了。

到时候,看也不一定。

“别往坏的方向想,我未来的心和任何决定,并不全由我自己控制,跟我的经历,身边的影响有关。”杨帆说道。

十三姨点,她会尽一生的努力,让他看不的。

柳家。

儿睡觉了,丈夫也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