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贤后(2/2)
,由嬷嬷们教养。
对此,尹后给出的解释是,年岁太小的皇子,她担心容易出意外,毕竟宫里水。
等她带大了,知礼懂事等闲不会出意外了,再送回皇子所。
起初,也有心怀猜疑,想看看皇后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毕竟,古往今来,妒后就是毒后,非嫡出的皇子能活下来的不多……
然而出乎所有的意料,隆安帝所出的六位皇子,居然无一
夭折,皆长大成
。
如此一来,朝野上下,谁还不称赞尹后一声贤后?
至于那些皇子的生母,一年到能否见上皇子一面,就没什么
去关心了。
若只如此,魏五敬则敬之,却未必会畏。
可尹后不仅在后宫能够翻云覆雨,让称赞,还能在御前,为天子出谋划策,其政治智慧之高绝,居然不下于天子……
若非大燕从无后宫政的历史,尹后也从没有
手朝廷大臣的任命,甚至还几次三番劝谏隆安帝不要提拔后族子弟,魏五都担心这位皇后有武媚之志……
隆安帝招呼尹后落座后,又瞥了眼魏五。
魏五会意,立刻比划了个手势,殿内侍奉宫悉数出宫,除却一对至尊外,就只有魏五和尹皇后身后宫
。
那宫也想退避,不过却听尹后微笑道:“
史不必走,皇上虽还没给你个名分,不是不舍得,是时候还不到。不过,你已是皇上的
了,说家常话的时候,不必避讳开。”
“家常话?”
元春不解的看向尹后。
尹后看着她俏丽年轻的面容笑了笑,道:“自然是家常话,天家难道就不能有家常话?”
隆安帝看了元春一眼,问尹后道:“九华宫那里可还好?”
虽然他都要在寅时三刻去请安,但基本上见不到太上皇,只遥叩亲恩罢。
尹后点笑道:“太上皇和皇太后这两
气色都还不错,尤其是太上皇。”
隆安帝闻言,嘴角抽了抽,眼中翳再起。
为了太上皇的高兴,他的革新大政戛然而止,除了韩彬之外,还有五位肱骨大臣,因不肯为太上皇丰功伟业上折恭贺,不得不贬官出京。
就连追缴户部亏空这样的大事,都不得不暂且停住。
因为,当初借钱花销,也是为了响应太上皇“侈靡大政”,非为一己之私……
这样荒唐之言,居然出自满朝文武煌煌之!
念及此,隆安帝真是恨的咬牙切齿!!
元春为尹后在凤藻宫内的史,焉能不知内中详
。
见隆安帝如此震怒,心虚下跪请罪道:“皇上,皆是婢族中子弟无知,才引得皇上生气,
婢请皇上责罚!”
隆安帝目光和刀子一样看向元春,不过看到她跪伏在地上的模样,有些像昨夜承欢时温顺的姿势,怒气稍减……
尹后察言观色后,心里忍不住冷笑一声,面上却温声笑道:“这个傻姑娘,皇上胸怀寰宇乾坤,岂会为你家黄孺子动怒?再说,当
你家那孩子,也不知太上皇就在隔壁,谁能想到如今局势?这些事不关你家的事,皇上还因此专门下旨褒赞你家德行,快起来罢。”
隆安帝看了尹后一眼,叹息一声道:“朕虽不罪竖子,也相信那不学无术的混帐是无心的,可是却是他坏了朕的大事啊!”
尹后温声道:“古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皇上,此事未必就是坏事呢。”
“哦?梓童此言何解?”
隆安帝忙问道。
尹后微笑道:“皇上要革新大政,自然是功在千秋的大计。但革新大政,却也需要能用之臣来实施。往里看不出谁才是真正能用于事的大臣,这一次,不就看了个透彻吗?或许大政要晚上几年,但臣妾相信,待皇上再推大政时,必然势不可挡,水到渠成!”
隆安帝闻言,眼眸先是一亮,可随即还是摇道:“韩彬、李晗、张谷、窦现、左骧,这是朕这些年好不容易才挖掘出的肱骨重臣,才德兼备,这次被一
脑全贬出京。还有,还有被朕觊觎厚望的林如海,原是计相之才,在江南那个狼窝里,生生恶斗了十数年,先亡子,后丧妻,终于理清了盐政,却也煎熬的撑不住了,唉!朕原本是要大用的……”
看着隆安帝满面痛苦之色,尹后温声劝道:“韩彬几位大臣再经历一番外省,到四处多看看,只会更加坚定他们辅助皇上革新大政的志向。至于林如海,有皇上如此为其担忧,想来会慢慢修养好身子。再者,皇上已经点了韩彬为两江总督,兼理扬州盐政,不再单设巡盐御史,林如海没了压力,清修两年也就好了。”
隆安帝叹息一声道:“但愿如此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