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科技文明的入侵(1/2)

(真地要自己一把了,不能为自己找任何借拖延)

什么是“自律”?就是将这两件事做到极致

读者

05月09·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文|京博国学

来源:京博国学(jingboguoxue)

越是有用的事,做起来越不舒服。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以前总觉得,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风流枉少年。

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会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带来更大的痛苦。

的本难移,要做自己心的主,只能靠自律。

什么是自律?

就是将这两件事做到极致的能力。

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

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

在没有压力的况下,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的地方。

所以,要做到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

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在私塾读书时,一次老师发现他常从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还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后来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很是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装黑豆和黄豆。

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

相反,若是内心有什么不好的念,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

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反省并激励自己。

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黑豆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修炼自己、完善自我,终成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愿和心愉悦的事?

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

越有用的事,做起来越不舒服。这就是的弱点。

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都是被出来的。

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只有付出比别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内心的本来光明。

所以,多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

王阳明说:“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需要有一颗检讨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欲望,才能成就自己。

最终的高度,取决于对自我要求的高度,这是一定的。

对自我有高要求,并严格去做,正是最好的自律。

王廷相在任督察院左都御史时,对下属张瀚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乘轿的时候下起了雨,有个轿夫脚上穿着一双新鞋,刚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挑静地方走,生怕踩进水坑里弄脏了鞋。

过了一会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踩到泥坑里,从这之后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新鞋了,什么污汤泥水也满不在乎地踩下。

究其原因,就是轿夫的鞋是新的的时候,只想着好好呵护它。

一旦踩到泥坑里,罐子摔的心理就出现了。反正鞋已经脏了,就再不用小心翼翼了。”

王廷相感慨道:“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自律的重要,但现实中,却很少有做得到?

因为自律意味着你必须有所放弃,放弃自己的偏好,放弃自己的惰

你想要保持完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