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石鼓记(2/3)

的。”

夏长江摸了摸下巴,对着夏杰询问道:“对了小杰,你知不知道上边这些铭文,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听到夏长江的问题,夏杰有些诧异,回应道:“爷爷,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解读出来的玩意儿,这东西就算让考古学家来了,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研究呢。”

“噢噢,这样啊,我还以为只有我看不懂呢。就是有些可惜,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想要好好研究研究,但是却看不明白。”

夏长江有些惋惜的说道。

然而,夏长江的惋惜并没有持续多久,便随着夏杰接下来的话,烟消云散:“爷爷,一般人确实难以解读,但是我仔细看了看,这种字体有点儿类似篆书,虽然不是每一个字都能够看明白,但是还是能够解读出大半部分含义的。”

夏杰并没有夸大其词,毕竟他还是一个精通国画和书法的艺术大师,对于华夏的字体,自然十分熟悉。

“那实在是太好了,赶紧说一说,上面讲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夏长江连忙催促道,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十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它是描写秦贵族阶级畋猎的一首长诗。”

“有两面石鼓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只言片语,但其大致意思还可以体会到。”

夏杰对着夏长江说道,随后立刻开始解读起了石鼓上面书写内容的含义。

“这一面,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大概意思是在婀娜杨柳笼罩之中,汧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鱼、鲤鱼在水里成群结伴,君子在垂钓,有很多小鱼在缓缓游动,白鱼正在抢食水草,黄白相间的鱼便鱼,影子照在河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

“这一面,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用很多的文笔描述了盛言车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随从张弓射箭,追赶猎物的场面。”

“这一面,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

夏杰一边看,一边将石鼓上边能够看得清楚的内容纷纷解读出来,耐心地和身边的夏长江叙述着。

虽然没有绘声绘色的表达方式,但是因为篆书也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文字,夏长江跟着夏杰的思路看着仿制石鼓上边的铭文,恍惚之间,自己似乎对于上边铭文的理解,又更加深厚了一些。

“嗯,经过你的一番说明,我好像确实看到了那一幕幕景象,可真是让人向往啊。”夏长江颇为感叹道。

“确实,当年的盛况以及各种文化氛围,的确像是一场梦一样:在没有科技、没有高技术机械的时代,大家强调更多的,是人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夏杰也随之附和,说道:“对了爷爷,我刚刚做了一些绿茶,保存好了,今天特意给您带了一些过来。”

说完,夏杰将带来的绿茶茶叶交给了夏长江。

“这玩意儿好啊,清新解腻,正好春节快到了,大鱼大肉的,备点儿绿茶也不错。”夏长江对于夏杰送来的绿茶茶叶十分满意,说道:“来,咱们爷俩泡上一壶,聊聊天。”

夏长江刚要开始忙活,便被夏杰拦了下来,说道:“爷爷,您就好好坐着,这些事情我来处理就好。”

随后,夏杰将夏长江按在了椅子上,自己忙活去了。

将茶壶和茶杯洗净之后,夏杰开始泡茶,与夏长江两人开始唠起了家常。

……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岛国等地方,无数的网友通过油管网,看到了夏杰制作绿茶的视频。

全部通过手工制作的过程,显然让这些外国人对于华夏的茶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就已经听说过华夏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十分讲究,看了这几期视频,果然如此。”

“我的上帝啊,我本来以为岛国的茶道已经十分讲究了,可看到了华夏制作茶叶的过程,我才发觉为什么华夏能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原来是这样的原因,实在是令人向往的国家。”

“呦西,看着茶叶从新鲜的嫩芽,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变成能够包装的茶叶,而且整个过程都是手工的,这确实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情。”

“真是完美了,这位华夏的大师甚至全程都是用手工完成的,这样出品的东西,无论在任何国家,都是高价。”

“没错,毕竟只有纯手工出品的东西,才能够饱含着制作人百分之百的灵魂在里边,只要掺杂了一些机械,那么就不是很纯粹了。”

“不得不佩服这一位大师啊,就算是茶叶的制作,也能够做到如此完美且严谨,光是他炒茶叶的技术,就足够我们国家的厨师学一辈子了。”

“这样炒茶叶的技术也太夸张了,如此之多的茶叶,炒了半天居然一片茶叶都没有损坏,还能够通过炒制让茶叶之中的水分变干,简直就像是变魔术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