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崔州平(1/2)
秋雨连绵,一连三
不绝。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赵普推开窗户感受着外面的凉气。这是他来到东汉的第十个月,
生的轨迹基本在按照他的意愿在运行。
可他不知道这种顺利还会持续多久。
自常山郡与卢植一别后,崔超他们一行
便打马回安平,赵普没去拜访赵云一家。
一是他心里没底,这叔父毕竟是自称,哪里算得了数?二来他也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他缺一个拿的出手的身份。
一晃大半个月过去了,
秋已到。赵普几乎在每
教崔钧古乐中度过。
朝廷册封的懿旨最先到的居然是崔钧,崔州平。
赵普虽然意外,可这也在
理之中,崔钧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再说功劳,他们崔氏招募乡勇,兴办义军,他崔钧是出了大力的。
一万多
的部队,从开始的募集乡勇,到置办军需这些都是崔钧在负责。而且办理的井井有条。
仅这一点而言他便是极其优秀的军需后勤官。
另外一点,他的父亲崔烈位列九卿,朝廷优先下诏虽然意外却完全可以理解。
只不过,职位就没有那么高了。只是普通的郎官。但是如果你小瞧郎官那就大错特错了。
郎官这职位战国就有,是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员不定,多时上千。职责最初只是皇帝的侍从,但随着时代变迁。它的
质也就变了。
后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相当于后世的部和司)设尚书郎,郎官也就从侍从官摇身变成了“
才储备
部”,比秩三百石。
两汉时期多有郎官出任地方长吏的案例。后汉尤其明显,到了桓、灵二帝时期,这郎官基本就是官僚候补
员。默认非世家大族出身,边郡名流良家子不能担任。
崔钧出任这郎官可以肯定前途远大,未来做到一郡太守,一州也不足为奇。
崔钧离家奔赴京师前,与崔超、赵普拜别。
崔超素知他这侄儿
有些急躁,提醒他一旦
朝为官,
子定要收敛,须得老成持重方能成事。
崔钧点
应允,还询问赵普,可临别之言相赠。
赵普想了良久,“
京不可学那些龌蹉的官谋权斗,多学卢植如何安抚地方,治世兴国。如此,方能做得一州一郡长官。”
这些天他与崔钧相处,细品他的州平两字,才想起来这崔州平乃是诸葛亮挚友,亦是有大才之
。
历史上他虽做了一郡太守,可终究籍籍无名,或许就在于他不适合
世,但若是治世做一代名臣也许不是不可能。
“一定谨记先生教诲。”崔钧没料到赵普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一时
绪有些激动。
崔家义从两百余
,带着崔钧常读的书籍、长途跋涉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跟崔烈置办的家乡特产,跟随崔钧向京师而去。
两百
马为送一
看似浩浩
,其实这也是崔氏的无奈之举。
安平到京师一千余里,在汉时这算是极远的距离了,加之战
初平,地方上还不算很稳定,黄巾余孽绿林山匪时有肆掠。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他们家族所倚重的年轻
平安到达京师。
回去的路上,崔超询问赵普,他这侄子崔州平当真做得了一郡太守吗?一州刺史他是想都没敢想。
“崔公为何对我说的话如此笃信,如果我只是鼓励州平而已呢?”赵普也是有些无奈。
他不是
都看得准,比如如果这
在历史典籍、野史传说中从未出现,或者著史者对其
认识不足,再或者随着野史传说
耳相传与他的真实形象差距极大。
那他对这
的判断,就会极其不准确。
但是没办法,他之前的一系列论断全被事实佐证,崔超此刻当真是把作为“神
”一般的存在。
“如果纯粹只为鼓励,那当我没问。若是有意点拨,不妨跟我说一下。”
崔钧是博陵崔氏年轻一代中的翘楚,除了
格急躁一点。其他都可称资质上佳,崔超是盼他能挑起崔氏大梁,所以额外的器重于他。
赵普没办法只能如实回答,“我只能说州平前途远大,足以担任州郡长官。至于究竟怎样还得看他的际遇以及时势如何了。”
如果
世估计就是一郡太守,不足以名传后世,如果治世或可安定一方。
崔钧离家后不足七
,朝廷册封的诏书终于到了安平。
那时候还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宣读诏书方式,多是本
亲启。
负责传递诏书的是置。置是汉朝邮递系统的基层单位,也就是驿站。官方的文书都是靠置来传递,是一个半军事化的部门。
管理置的长官是置啬夫,其下有乡啬夫、仓啬夫、库啬夫等等。
封赏诏书颇为贵重,是由置啬夫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