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以贯之(2/3)

有者?昔年孟尝君令冯谖去薛地收账,什么少就买什么。但冯谖却一把火烧了契券。而今老夫是缺书童,还是缺伴读?缺得是礼贤敬士的名声。”

吴安诗闻言赧然道:“陈公所言极是。”

老者道:“这章大郎君为兄长,不肯让弟弟受丝毫委屈,有何不对?有此兄长,其弟又如何不发奋报答?至于是否才华,一时也看不准,但兄弟和睦,才是家族兴旺之兆。”

吴安诗明白老者借章家昆仲的事,反过来教育自己,于是低欣然受教。

“那么小侄立即去寻这章三郎君,以伴读之名招门下?”

说完吴安诗起身欲走,却见老者摆了摆手道:“诶,这就不必了。”

“敢问此中道理?”

老者叹道:“此子寒家出身,又不似他二哥名声在外,吾以伴读礼遇,那府中其他伴读,岂肯甘心。他们不甘心,吾不得以师长礼遇,那么师长又如何甘心。”

“原来如此,”吴安诗恍然,“那就失之臂了。”

“读书难免有傲气,着急招揽他,他不清楚份量有几斤。让他出去碰了壁吃些苦,知回时再敞门相待就好了。”

章实章越二回家离去时,兄长一脸心事重重。

章越可以理解兄长的心,其实书童也是无妨啊,自己作为现代心底一时无法接受倒是能够理解,但古嘛,却根本没有这个意思。

比如说宋朝名臣王淑就是主汪激的书童,侍候主读书过程中耳濡目染,与汪激同时考中。

这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

兄弟二从城中返家走了许久。直到出了城,章实方才道了一句:“三哥,你不会恼我吧。”

章越此刻心底确有一点后悔,但大体还是满意兄长的安排:“多谢哥哥替我出面,不然我也怕当时把不定。”

章实道:“其实你为他的伴读,可以门客之身赴漕试。咱们建州的漕试七可解一。而换作解试,一百不过解一二。”

章越吃了一惊,心想这录取比例也太低了。

晚唐时杜荀鹤,因出身贫寒,屡试不中,于是感慨了一句‘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而宋朝则不同,因有科举有了糊名制的存在,严格打击了行卷,荐卷等鄙习,使得宋朝读书终于可以挺直腰道‘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宋朝皇帝也喜欢从寒门提拔读书来平衡朝堂,这就是‘代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

故而宋朝之科举比起唐朝,真正有了几分‘唯才是举’的意思。

但是漕试与解试悬殊的录取比例还是打击了章越。宋朝没有秀才,举的功名,就算千军万马过杀过解试,直赴京师礼部试,可一旦落榜必须回过来再考一次解试。

可是兄长明知于此为何却仍不同意自己参加漕试呢?

“那哥哥为何方才不愿我去呢?”

但见章实道:“你是我自小看着长大,你胸中有几分才学,我还不知?方才你不过好采给答上了,若真继续考校下去,怕就揭了底了。”

章越闻言无语至极,自己兄长居然这么……了解自己。

章实又道:“还有家的子弟,乃是高门士族出身,怕是平脾气不甚好,是个不妥帖的。给作书童说是好听,与安童也是仿佛,不仅心思要八窗玲珑,也得伏地作小地服侍主家。可你自幼娇生惯养,素不知看脸色,随上下,哪是受得住气,我思量再三还是觉得不妥。”

章越听了算是明白了,原来兄长真正的意思是舍不得自己吃苦啊。

章越眼眶微红,用后世的一句话的,有不在乎你飞得高不高,只在乎你飞得累不累吧。

不想兄长看出自己眼底流露出的感,章越只是低着道:“哥哥,我明白了。”

章实还以为章越因此有些不高兴,马上道:“你放心,不就是读书吗?我一定给你找一个好先生。”

“好啊!”

章实见章越答允松了气,他看到南浦桥桥亭上有一卖羹的摊贩问道:“三哥,饿了吧!”

“嗯!”章越很用力地点了点,随即肚子咕咕地直响。

不久兄弟二蹲坐桥亭的栏杆边各捧一大海碗,大的嗦

此刻桥下溪水湍流,桥上行继续为了生活波波碌碌,天边雷声隆隆,作势要下雨的样子。

夏夜,雨!

耳旁雨声不绝,正是躲在被褥里睡觉的好天气。章越躺在床上睡后,默认进了另一个天地。

的事,如同走马灯般在他面前放了一遍。

在彭宅时犹豫的事,到了此间仔细一想,倒是令章越心如明镜格外清晰。此刻他终于不反对章实替他下的这个决定,甚至庆幸章实替自己拒绝了。

正如当初那个老者告诉自己‘天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