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八十二章 论名(1/2)
沈遘言章越此论堪比平边策,令诸位考官觉得有些太过,不过这样的过分也属意料之中。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沈遘是杨畋的好友,自是支持他,同时他与欧阳修关系也很好,况且章越这
名卷是他点的,故而那些话吹捧再正常不过了。
杨畋出言道:“既是殿试策论,自是问什么就答什么,如此说来这王魁作了几年官,治理几个地方,听闻了多少庙论。”
王安石道:“王魁之赋论句句中平,显见有敬畏之心。何况以文赋论,此
倒是胜过章,江二
。”
一旁一位考官言道:“介甫,此赋以春秋繁露,再切合于孟子的贵民之说,令
读了耳目一新。你不也曾重孟子之言么?”
王安石道:“不然也,孟子是孟子,董子是董子。孟子行得是王道,王道不是霸道,更不是王霸之道。”
“孟子言
善,董子却言品有三品,分圣
、中民和斗筲三
,此可混为一谈?再比董子常言天
感,然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
王安石此言令在场众考官脸上一蒙。
难道天
感之说也是有错么?这一番说辞,咱文官可讲了上千年了。
王安石能言擅辩,
若悬河,一时也无
可反驳。当然能反驳的也不愿反驳。
说实话,章越,王魁,江衍三
都是寒门出身。在几位考官有争议下,拆名视之,就是为了看出身,谁的‘出身’差谁当状元。
但按出身而论,三
都是寒门,故而争议也就来了。
原本场上大多
官员还是倾向于在章越,江衍之中选一个作为
名上禀天子,但王安石身为详定官,自己又是力争之下,一时王魁又被他拉了起来。
王安石在场上与杨畋,沈遘仍自辩论。
作为弥封官的太常少卿朱从道,自己置身事外格外的从容。他笑着与谓同僚闲言道:“我从十几
前,便已闻汴京大小街巷上,都传作王魁为状元事。”
“这民心已定,此二公犹自力争,何苦来由?”
不少考官自也听说坊间王魁得状元之说,但不会有
觉得是笑谈,不过市井言语,可以视作无稽之谈。
当时不少百姓都信谶语,认为这是上天的预示。
甚至官员读书
也不例外,他们都信科举之事也难是自己努力,多是要靠鬼神眷顾或垂青。
不然看看考前二相公庙和大相国寺的香火就知道了,还有占卜的托梦的,大部分
都是很信的。
往往这一两句闲言流传至朝堂上,道听途说的渲染下,反而变得极为重要,能够左右最后的结果。
听了朱从道这么说,支持王安石的考官渐渐多了起来。
不过杨畋,沈遘不相信这些,王安石也是只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平心而论,王魁与章越文章各有千秋,王魁胜在文辞,但道理说了如同没说一般,但这不是缺点,在殿试中言辞求稳,不露锋芒是好事。
章越则胜在说理,文辞也不差。
能论状元的文章,比起其他进士卷而言,都可谓有文有质。
但硬要比较,文胜于质,还是质胜于文之争。
两边相持不下时,最后众
拿主意,让杨畋和王安石各进主张给天子,让天子作最后的定夺。
听了这意见,杨畋,王安石都表示接受,不再争吵了。
众考官们退而求其次,先按照杨畋的意见章越与江衍中选一
,再与王安石推举的王魁一并上奏。
最后大多考官还是认为章越的文赋更胜一筹,将江衍排除在外,而依据之前的名次,江衍不仅与状元失之
臂,还一下子掉到了
甲的第十九名。
因为沈遘等初考官给江衍判定的名次正是十九名。
真可谓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则……
多少
的命运,也就是差那么一步。
接着众
都立即忙着订下其他的名次。
第二名,最后定了陈睦,此
乃名臣陈动之之子,身为官宦子弟不得为状元,此
无论如何也
不到状元了。
第三名为王陟臣,对方原来是匠作监主簿,身为朝廷官员更不可能为状元。
至于四名五名也都定下。
众考官斟酌再三留了一个状元和第六名给章越和王魁,众
一面商量一面填写名次及考生卷号,最后写完了都快天亮了。
所有名字写在单上刚在寒食节前上禀给天子,王安石和杨畋再各进一策说明取章越,王魁各自的理由给天子。
三月九
正是寒食。
众考官们在宫里等候了顺便过节,正当众考官言语时。
忽御药院传天子原旨取在笾字号,葅字号,圁字号原卷。
寒食节,微雨。
这对于汴京
家而言,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