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送礼(1/2)

胡孝民拜访广田前,先去了趟延年坊7号。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他要用备用电台,给军统上海区发报。

到苏州后,他与地下党和新四军的联络都很畅通,与军统则主要依靠电台。汤伯荪等参加检问所后,他与新二组的联系就方便多了。苏州离上海很近,半天就能到。

提醒上海区注意出现在中国银行的军统重要员后,胡孝民才去了愚园路顾公馆。他这次回来是因为公事,顾慧英身为事科长,总务处一摊子事走不开。

顾志仁去了志华纺织厂,因为胡孝民的身份,志华纺织厂的生意越来越好。别的纺织厂,因为销路或原材料,很容易陷困境,志华纺织厂从来没因为这种事担忧过。

特别是永兴隆开业后,苏浙皖的棉花、生丝,能源源不断运往上海。

这也导致顾志仁越来越忙,每天清早出去,要晚上才能回来。

胡孝民去顾公馆,自然只能见到王淑珍,他也只想见王淑珍。

胡孝民问:“最近你没跟上海区有联络了吧?”

在上海区的档案里,新二组与上海区的联络员常驻苏州。从那个时候起,王淑珍就与军统断绝了关系。

王淑珍叹息着说:“我现在一心当顾太太,每天打麻将逛街。唯一遗憾的是,家里太冷清了。你跟慧英,如果能生个宝宝,那该多好啊。”

胡孝民一本正经地说:“抗战未胜,何以为家?”

王淑珍说:“要打,家也要立。我们这一代都拼光了,没有下一代,怎么跟拼?”

所有在敌后参加抗战的,都抱着必死之心。从中国和本的国力和军队的作战素质来说,他们认为,抗战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要十几年,甚至要几十年才能取得胜利。

也就是说,他们这一代可能看不到胜利,要等下一代,甚至再一代,才能把本完全赶出中国。

胡孝民分析着说:“军的锋芒已然挫缩,从本国内补充的兵员,素质低下,有些还未成年。他们的军队,也开始贪污腐化,甚至还开始做生意赚钱。他们的中下级军官,伤亡很大,从国内新调来的军官,没有经过实战。这样的军队,越来越不能打仗了。本已然加轴心国,他们与英美为敌,就是寿星公上吊,自己找死。”

从德国开始侵苏联后,胡孝民就开始对抗战有了更强的信心。本的关东军没有趁机北上,配合德国进苏联,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本资源稀少,这让他在选择时,必须自私自利。西伯利亚一片冰原,什么资源没有,而且一百多万苏军虎视眈眈,岂能做这种卖力不讨好的事?

王淑珍惊喜地说:“这么说,军坚持不了几年?”

胡孝民郑重其事地说:“倒也不能这么乐观,但我坚信,我们这一代,一定能看到胜利。”

王淑珍问:“这次你回上海要待几天?”

胡孝民说:“办完事就走。”

胡孝民去顾公馆,只是想确认王淑珍是否还与军统有联系。他不在上海,特工总部如果对军统有行动,他根本没办法第一时间反应。

卢义刚已经有段时间没接到“余升龙”的命令了,然而,今天通带来了组座的最新命令:新二组行动小组即起赴苏州,其他各小组成员,不再主动获取报,隐蔽待机,随时等待新的指示。

卢义刚不知道苏州有什么重大任务,既然余升龙有命令,他马上召集员颁布命令,从即起分批去苏州。

胡孝民去见大公周刊的广田,自然不能空着手。这次是拜托对方,也不好直接送元金条什么的,就去古玩店淘了一条明朝时期的银制帆船。既可以当装饰,随时都可以换钱,再不济,这也是纯银打造,融化成银子也是钱。

银船有几斤重,胡孝民搬着摆到广田的办公室,轻轻放在桌上,也发出了咚咚的声音。

广田是个中国通,三十来岁,个高,能说一流利的汉语,朝胡孝民鞠了一躬,谦逊地说:“胡处长,何必这么客气?”

这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员,基本上都能说中国话。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后,对中国的风土更是熟悉。

看着胡孝民送来的银船,广田也在揣摩胡孝民的来意。中国计划礼下于,必有所求。不知道对方“求”什么之前,这礼收得不心安。

他内心对中国的这种行为很是鄙夷不屑,可看到胡孝民送来的银船,又觉得很香。

胡孝民微笑着说:“只是一点心意罢了。以后,我们清乡委员会的工作,还希望得到广田君的大力支持。”

广田眼睛一眯,知道重点来了。

广田不置可否地说:“我们对清乡一向都是很支持的。”

胡孝民诚恳地说道:“希望大公周刊能关注一下江苏高官吴冠高,此贪污受贿、盗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