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青岛开埠(1/2)
官府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夯土平基、官舍仓库等等,也大招辽民,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建设。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而大批辽民被官府迁徒至此,也将在此安家落户。土地暂时没有,但他们将成为青岛的第一批市民,以后从事的主要也不再是农业。
商埠一开,南来的北往的流还能少了。吃穿住行,各行各业,都将迎来一个
发式的发展。
有膀子力气的,最容易找的活儿就在码;会裁衣缝补的,开店或摆摊,也能挣个温饱;铁匠、木匠、瓦匠等等,也不愁没
饭吃。
这么多营生,不愁没得选。不会呀,那你赶紧学呗!有种地的力气,别的工作难嘛?
一排高大宽敞的房屋正在建筑中,而在已经建好的一座二层楼内,几十个商会聚,正在商议着重要事务。
“列位,诸位,这些章程都看过了吧,有啥建议就讲出来。”
通州商会会长吴大章把胖手在桌上拍了拍,脸上的优越感毫不掩饰,“等到上报朝廷定下来,再说三道四可就晚了。”
所谓的章程,有些类似于后世商品易所的规章制度。
读起来比较粗略,但主要的几点都包括进去了。比如易所会员制,定约和履约的押金如何
付和退还,以及商品的价格标示和
易等等。
不用说,这又是朱由校搞出来的东东。
提供有秩序的易场所,提供公开的
易价格和统一的
易规则,通过规则来实现信息通畅、价格公平、买卖公平。
最终的目的嘛,当然是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以便收取更多的税金。
而对商来说,把货物运来,尽快变成真金白银,自然是最要紧的事
。
如果商货不好出手,就得在旅馆客店住下去。而货栈里存货要花钱,吃喝住行也要花钱,更不说资金周转不了,影响下一笔生意了。
若是贩运货物来到易所,不必再去四处打听找买家,只要把自己的货物品种和价格标示出来,有意的买家自然会来洽谈
易。
如果运来的是紧俏货,有时可能连库都省了,直接在码
上搬运换船就是。
“这章程是极好的。”一个着江淮
音的商
向吴大章拱了拱手,说道:“虽然还有些细致之处需要完善,但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
停顿了一下,这个商又建议道:“如果能从各地的商
中获取消息,知道异地商货的大致价格,并标示公告,或可更加方便行商购货。”
吴大章示意旁边的记录,笑着说道:“无论朝廷批不批,把想法建议都说出来,总是不亏的。”
说着,吴大章挑了下眉毛,颇为炫耀的神,却故意压低了声音,拱了拱手,显得很神秘地说道:“诸位可要知道,这是要经过万岁御览的。”
哦?啊?!
听到吴大章特意加重的“万岁御览”这几个字,商们发出惊诧的声音,面面相觑。
吴大章得意地咧开大嘴,胖脸上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因为李三才贪渎案,被罚得哭天嚎地的通州大商中,就有吴大章呢!
吴大章也没想到,被罚得痛而睡得跟婴儿一样(哭一会儿,睡一会儿),竟然会是天大的神转折。
因为自家儿子吴铮的申辩状,万岁竟然又给了通州商一个重振旗鼓的机会。
只要依法纳税并上适当运费,不仅可以用空载漕船运输商货,沿途钞关也一律免收放行;
青岛开埠,通州商团先拔筹,不仅享有一些优惠政策,还至少比别的商
早知道半个月,提前动手了十五天。
凭着这些,吴大章在商会会长的位置上坐得稳稳的。而他的儿子,就是写申辩状的吴铮,已经被圣上简拔,作为使者前往倭国。
因祸得福啊,吴大章看着下面商们在议论,在研究,胖脸上带着笑意,可心里却有些瞧不起。
俺们吴家祖坟上冒青烟啦,俺也在办皇上吩咐的差使,和你们能一样?
………………
在南宋定名的“上海镇”,延续到明朝的上海县,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林华忠之父林元庆做着和吴大章同样的事。
在厦门,是杨天生家族;在广州,则是海商黄程。
谁也没想到,朝廷开海禁的力度如此之大,动作如此雷厉风行。
不仅是在倭国的华商措手不及,连国内的很多商也是手忙脚
。
要知道,海商如果没有国内的接洽,负责给他们采买收购,拿什么去赚钱?光靠抢嘛,不可能滴!
比如大海商李旦,他的把兄弟许心素便在大陆地区构建货源网络;泉州晋江商杨天生,则为颜思齐服务。
新的海关政策和收费标准,“奉书旗”的准可证制度,以及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