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反正归明的顾虑(1/3)
虽已是春天,辽东的风还是挺冷。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复州备御府的书房窗户却敞开着,刘塔立在窗前,凝视着庭院中一棵刚刚冒出丁点绿芽的树,久久不动。
如果细心去看,就会发现刘塔并不是在看树,他的眼中空
无物,完全陷
了沉思之中。
一个的心路历程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有迹可循,有时候却难以琢磨。
如果硬要研究刘塔思想的转变,大概有几个转折点很关键。
首先就是他因着生员服被明军官鞭鞑,并卖到建州为。二十多年的苦痛遭遇使他
恨明官,而努尔哈赤的赏识,则使他有知遇之恩的感觉。
然后他得到了报答的机会,在后金攻明的数次战争中屡立战功,由游击到参将,从副将到总兵,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但又一次事件的发生,则使刘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那就是他将逃跑的辽
抓获
给老
时,这些辽
竟被全部处死。
如果说在战争中辽民被屠戮,刘塔做了力所能及的挽救,还能够自我安慰的话。这次自己亲手断送了上千同胞的生命,则很难令他良心得安。
其实,说到底,用“良知未泯”来作结论,或许是很恰当,很贴切的。
当然,后金接连遭到挫败,被明军的四方布置战略越来越紧地封锁围困,也应该是刘塔产生弃金投明念
的一个不要忽视的因素。
历史上的形势也是差不多,袁可立的步步为营、海上推进策略得后金接连退缩,东江军也是境况最好的时候。
很少有会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趋利避害也是
之常
。想站在强势者一方,也算是正常的思维。
总之,刘塔欲反金投明的心理应该是复杂的,绝不能只以民族大义、良知未泯等来解释,是综合起来的因素在起作用。
但想法有了,刘塔却还有很多的顾虑,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
从个感
上说,努尔哈赤对刘
塔可谓是知遇之恩,他在后金统治区也有了不少挚友故
和亲眷妻室。
可从大义名份上,建野蛮残
的统治,老
遭到连续挫败后愈发
虐地对待辽民,又使他无时不刻不受到良知的煎熬。
重重地叹了气,刘
塔眼珠一
,似乎从天
战中缓醒过来。庭院中走来一个
影,或许也是打断他思绪的原因。
生员金生魁刚走到门,便听见刘
塔的声音传出来,“金先生请进。”
看了一眼敞开的窗户,金生魁推门而,向刘
塔躬身施礼。
“金先生请坐。”刘塔收拾心
,勉强露出笑容,并亲手给金生魁斟上茶水。
金生魁道谢之后,坐了下来,开说道:“大
可知最新的消息?”
刘塔垂下眼帘,淡淡地说道:“可是凤城、岫岩等地的村屯辽民
动?”
宁远惨败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东江军也开始加紧活动,或派密谍联络,或派潜
刺杀,煽惑鼓舞辽民起来反抗,并逃出后金统治区。
为了策应辽民的行动,东江本部派兵沿解冻的鸭绿江北上,做出绕袭建州的佯动;同时,又以鹿岛、石城岛、大小长山岛为基地,在沿海登陆袭扰。
而旅大明军也适时出动,分别从金州的陆路作出北上动作,并以广鹿岛为基,突袭占领望海堡,将战线向北步步推进。
在东江军的四处袭扰中,建兵力不敷,疲于应付。而这正是东江军行动的目的,牵制建
,为辽民的武装反抗提供助力。
虽然现在只是几处村屯动杀
,但金生魁认为民
已是大变,反抗后金残
统治的运动发展下去,很有风起云涌的势
。
“大原来已经知道。”金生魁看了看刘
塔,端起茶杯喝了一
,感慨道:“大
府上还有茶叶,卑职却是久未买到了。”
封锁围困已经显出成效,特别是茶叶、丝绸等南方商货,根本没有流的渠道。
刘塔苦笑了一下,说道:“先生
喝便全拿去,某担心以后别说茶叶,连肚子都填不饱了。”
金生魁见刘塔这般丧气,却说得也是实
,不由得叹息道:“明军越来越强,封锁得也越来越严密,粮食、布匹、丝绸等物,根本没有办法获得,长此以往……”
见金生魁停下话,却是连连摇,刘
塔目光一闪,说道:“长此以往会如何,难道还会闹饥荒不成?”
“卑职以为今年恐怕就会有粮食短缺,或者是物价飞涨。”金生魁看着刘塔说道:“遭难的辽
将成千上万。大
以为如何?”
“那又有什么办法?你我也只能尽力而为。”刘塔摇了摇
,端起茶杯喝水,但金生魁却看出他无奈中透出的别样意味。
作为刘塔的幕客,金生魁已经跟了他有五年之久,称为心腹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