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万岁北进之心未变(1/2)
依然还是要依靠辽河运送粮物资,除了吉林船厂,辽东明军还在巨流河渡
、乌喇等地分别修造船只,以备运输之用。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同时,还要在辽河上游的邓子村、伊屯河流经的伊屯门(伊通县)等地筑仓储存军粮。
通过水运运输物资时,将分春秋两季用船运至邓子村粮库。邓子村至伊屯门不通水路,需换装车辆陆路运送。到达伊屯门后,再次装船沿松花江运到前方。
这一水陆联运路线如果成功开辟,则解决了北上松花江,乃至黑龙江流域的关键问题,将来也会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
更关键的还是黑龙江和图们江的两大出海,可直达倭国长崎、朝鲜釜山,以及国内的各大港
。
其实,皇帝对于东北的开发建设并没有失去热。在他看来,在大灾害时期,东北比西北要好,能承载更多的
。
西北是旱,少的持续三五年,多的竟有十几年。而东北则是寒冷,或许也会出现
旱,但却没有西北那么严重。
在历史上,旱和寒冷应该是同级别的,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的损害也是差不多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土豆、玉米、黑麦等抗寒耐旱,甚至是生长期短,对于寒冷的抵御程度要强上太多。
要知道,西北旱如此严重,跟生态
坏是分不开的。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整个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和生态退化就很严重,秦岭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植被稀少,灾害频繁,使得关中地区退出了历史舞台。
同样的生态坏在古代是很普遍的,象明朝的北京,就已经出现了沙尘
,这与燕山树木减少、植被
坏,失去了对北京的屏障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而东北的生态环境则是良好的,森林覆盖率高,类开发还远没有到红线,大自然的惩罚还远不用担心。
当然,从西北向东北移民,并不是弃西北于不顾。在战略层面上,西北也是极为重要的。
老天爷不下雨,那就修建水利设施,从江河中引水灌溉。
原则上便是能种多少是多少,能收多少是多少。当地收获一斤,从外运进去就要五六斤,在当时的道路和运输条件下,路上的损耗相当惊。
目前的东北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自给自足,不能为北进提供粮物资,光靠外运,朝廷的压力极大。
对于张盘的建议,毛文龙微笑颌首,说道:“这边既然不急,那就抽调一批工匠去四平吧!北进延后一年,就是少些,这边的船只也能造好的话,这批工匠便在四平安家。”
张盘痛快地答应下来,一来是上司的要求,二来多了一年的时间,象毛文龙所说,少了也能完成足够数量的船只。
“万岁向北开疆拓土的决心不会改变,但消灭建残余已不是主要目标。”毛文龙边走边对众
说着:“你们只要记住一个原则,战争的收获要大过投
,万岁便会允准。”
原来如此,众相视点
。知道这个很重要,相当于是揣摩了圣意。
“土地也是财富,占领了经营一年或两年,便能够自给自足,万岁也会支持……”毛文龙觉得既然说了,索再多一些,给自己的兵将们提提士气。
意思很明确,北进将是长期的国策,不愁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要有个权衡判断,也要能刹下心来,别搞史书上所说的“穷兵黔武”。
而要想经营得好,恢复得快,就是第一要素。不管是越境求生的朝鲜
,还是
儿
都司的少数民族,都要好好利用,也就是恩威并施。
朝廷之前出台的《国籍法》,正好能起到作用。而吉林府有三年的军管期,张盘等主要将领就必须学会既管军,又管民。
当然,朝廷也派遣了不少文职官员,都是通过吏转官进仕途的。在实际工作能力上,还是相当不错的。
…………………
四平所辖的奉化(今梨树县),古称偏脸城,俗称买卖街。
因其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为奉化。
在明朝时,奉化也只是个小村落。但一年来经过官兵和移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小镇子。
而作为叶赫部的故地,有相当部分的叶赫后裔重新移居此地,在官府的规划安排下,定居下来。
更多的移民还是汉,大多数都是战后重返辽东的辽民。
这些辽民的首选当然是原来的家乡村屯,可平辽后,官府便开始分地设村镇。
光复前便在辽东的百姓,以及退役官兵的安排,自然是不能等待的。所以,很多关安置的辽民返乡后,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土地。
辽东的土地还剩下不少,可吉林府的新设,又推出了更优惠的政策,也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