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庞然大物般的明联(二)(2/3)
一声:“这支部队不得了啊,六叔以前没跟他们
过手,甫一遭遇,吃了个大亏。”
话说的轻描淡写,但马大军毕竟是沙场宿将,
知兵凶将险之地,每时每秒无不在心惊
跳,一句吃亏,得是多少鲜血杀戮。
“关西八卫五万
组成的左翼只扛一个时辰,就被一万
打到崩溃,好在给了中军固阵的时间,要不然。”
朱允炆摇
失笑:“一旦中军
阵,敌主力全线掩杀,那样的话,六叔可就把脸丢光咯。”
“就关西八卫那群
的战斗意志,能抗一个时辰也算不易了。”
马大军倒是替着说了句好话。
对于此,朱允炆不怎么太关注军略上的事
,他也不懂。
“打仗嘛,有输有赢的,一场失利算不上什么过错,朕也没打算指望楚王能长驱直
,直接端了撒马尔罕的老巢。”
凭借纯军事打击手段,灭掉刚刚步
巅峰的帖木儿汗国,这个难度系数稍稍有点高,倒不是不能实现,主要还是太费力。
历史有点小波折,沙迷查
秘不发丧回国夺权夺得太顺利,导致没有发生什么内讧争斗,所以这个对手保存下来的体量,稍微值得明联或者说朱允炆,提点兴趣。
“察合台战场是主战场,雄军云集,沙迷查
与朕都动用了大军,列阵分明,这一耗就耗了小四年啊。”
朱允炆浑不在意的笑道:“哦对了,王翦伐楚的典故你看过没有。”
面对皇帝这东一榔
,西一
子的问话,马大军越加迷糊起来,有些摸不准朱允炆到底心里在想什么,只好老老实实的回答。
“臣看过,惊为天
。”
“怎么打赢的?”
马大军刚打算背书,陡然间脑袋里灵光闪过,他似乎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
“陛下这是用察合台的四年对垒,来耗尽帖木儿汗国的国力?”
看到马大军总算是脑子灵光了些,朱允炆这才爽声笑了起来:“几十万大军成阵四年,
吃马嚼,朕都差点扛不住了,朕就不信他帖木儿国内能承受的起这般的糜耗。
告诉你吧,这几年,沙迷查
往南京派了数十次使节,商讨议和朝贡的事,并且愿意将察合台牺牲掉,不过朕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割让包括撒马尔罕、喀布尔在内的东部数十座城池。”
割让撒马尔罕和喀布尔?
马大军笑了起来,这是个根本无法接受的条件,这不能叫做议和了,这简直就是投降。
“察合台就是一个粮磨子,而我大明和帖木儿汗国的国力就是粮食,我们双方都在往磨盘里加粮食,看谁能扛得住。”
马大军点
,应和道:“陛下所言极是,在战争史上,最原始、粗
却最好用的战术,就是对耗国力。用兵之道奇正相合,而堂堂正正之道,拼的就是国力和后勤。
王翦伐楚,秦楚百万大军
沟对垒,长途跋涉的大秦悠然自得,守着家门的大楚反而粮
不济,迫着项燕仓促间发动决战,硬撼戒备森严的秦军大营。
在兵力不占优的
况下还主动做攻寨方,任他千般兵法战术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了。”
王翦伐楚是一场经典的国力对拼战役。
大秦国高效运转的耕战体系,使得大秦的国力强大到睥睨任何一个国家。
伐楚之前,始皇帝选将,李信要二十万,军功卓著,赫赫威名的王翦却要六十万。
始皇帝选了李信,结果大败而归。
不得已请王翦出马,结果发现后者整
带着大军挖沟营寨,不像征伐方,反倒像守城方。
结果却是,项燕军粮
不济,硬着
皮发动决战,无法攻克秦军大寨,不得不引军撤退,结果被王翦趁势发动反冲锋,一战克定,楚国灭。
王翦父子的灭六国之战,可谓是把兵法之正用到了极致。
至于李信之败中涉及的所谓昌平君叛
之祸,众说纷纭,《史记》与《云秦梦简》的记述也有冲突,就不作主观评价。
仅以客观结果来看,年轻的李信,是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灭掉当时最强大的楚国。
而真正付出最小代价的,却是王翦。
王翦带了六十万
,实际的损失只不过是粮食后勤而已,就追击数百里,歼灭了楚国所有的有生力量,连着项燕都被俘杀。
所以王翦是不是名将?
他用了最不费脑子的战术,最小的代价换了最大的战果,灭了最大的敌国。
“咱们大明有无尽的良田,七千万子民,每年打下来的粮食堆成高山,腐烂的陈粮,包括印度、暹罗输送的粮食,都几千万、上亿石的焚烧。
西北三十万大军
吃马嚼、千里输运的糜耗拖不垮朕的国库,更拖不垮朕的大明,但沙迷查
扛不住。”
朱允炆不屑冷笑:“大片国土是他爹征服下来的,复杂的种群、宗教信仰和地域之分,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