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二十四功臣(一)(2/2)
嘉谋——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
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
;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
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唐初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玄武门之变时,因功升任侍中。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奉命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二年(638年),改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右仆
。贞观十九年(645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辅佐皇太子监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太宗评语: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鄂国公尉迟敬德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
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