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将军(2/2)
…
赵匡胤可是皇帝啊,既然要赵德昭继承他的意志,这话里面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将赵德昭当储君看待,可是文武大臣会怎么想?
听到这个圣旨,所有
躬身应诺,只有赵光义的脸色
沉了起来。
如果是其他政令,他这个中书令还可以封驳圣旨,但这只是给已经长大的侄儿一个虚衔,他如何能反对?
何况这个虚衔并没有越过他去,手里也没有半点实权,最多以后说起来好听一点。
很快,他的脸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跟赵德昭点了点
,轻声笑道:“二哥儿,以后当了大将军,切勿像以前一样胡闹,今后行事当以国事为重。”
当着众大臣的面,他说赵德昭行事胡闹,这就属于明着鼓励,实则打压赵德昭的名声。
不过这句话并没有点出重点,而赵德昭因为一手书法已经宣扬出了名气,各科考核的卷宗也已经传遍了开封府,
都知道皇子并不是不学无术之辈。
所以,他的这番苦心并没有起到作用。
在武将这边,就更没有
在乎了,因为现在皇子农庄出的镔铁宝刀,已经是开封府最热门的话题。
唐天宝年间之后,镔铁宝刀的炼制就已经失传,如今赵德昭这边将镔铁宝刀炼制之法重见天
,每个武将都想获得一把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宝刀。
有一把合适的兵器,有时候就是多了一条命。
因为宝刀炼制需要保密,赵德昭的农庄又被赵匡胤调集了两百禁军,让东宫的禁卫填满了一都率。
以前袁不让这个都
,名下只有一百
,这个都
有些名不副实,现在终于名副其实了。
而赵匡胤从禁军造作所又调集了四十铁匠,让他们跟着裴甲父子后面学习镔铁刀的打造之法。
假以时
,大宋将领的腰间,都能挂上一把镔铁刀。
而这些
,现在全部被赵匡胤划归了赵德昭所有,这群铁匠,也是赵德昭手中现在跟达官贵
易的主要凭仗。
三百禁军,四十多个铁匠,来到这个世界两个月,总算有了一点班底。
对其他
来说,这几十个铁匠跟三百禁军无法相比,在赵德昭的眼里,他们却要比三百禁军更加重要。
但以前的赵德昭只是一个贵州防御使,从五品的衔,没有多少
看得起他。
今天,赵匡胤给他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
以后,大臣见了他就不用再叫皇子或者二哥,也能叫一声大将军了。
而且除了少数几位大臣,其他
都比赵德昭的级别低。
想到这里,赵德昭的心中一震,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一个大错误。
从来到这个世界,他就考虑的是如何借助赵匡胤的力量,突
赵光义的压制。
在他的心里,赵匡胤的力量应该是不受限制的。
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宋朝初期几个皇帝皇权的旁落。
明朝初期的皇帝就像一家私企的老板,不管是经营权,还是
事权,经济大权全部集于一身。
所以,当初在明朝的任何改革都可以稳步推进,有朱棣的支持,没有
敢违逆朱瞻基这个皇孙。
可是赵匡胤就像一家国企的董事长,看似大权在握,实则受到很多掣肘。
更何况,赵光义就像这家企业的强势总经理,也有很大的权力,并不是赵匡胤的一言堂。
他想要一个节度使的位置,在明朝那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就有些犯忌讳了。
赵匡胤显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根本不给他这个级别更低的实权位置,而是只给他一个虚衔。
以后长大了,领军了,立下几个功劳,兼领几个实权位置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是自己心急了,赵匡胤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祭祀场合不能随意攀谈,出了太庙,一些与赵德昭熟悉的大臣这才纷纷恭贺。
特别是武将,围了一大圈。
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镔铁刀的份额,年前的产量已经被赵匡胤全部要走了,自觉不会得到赵匡胤赏赐的将领,都想跟赵德昭打好关系,能早
获得一把镔铁宝刀。
而现在市面上一把镔铁刀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一万钱,还是有价无市。
看到被热捧的赵德昭,赵光义的脸上带着笑,心中却升起了警惕。
靠书法和文采获得了文臣的支持,现在靠镔铁刀又获得武将的拉拢。
这个侄儿还未成年,却已经不能等闲视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