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纪念堂(2/2)
活着本来就是一段辛苦的旅程。
你有钱,固然可以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但是这些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
你可以比普通百姓吃的好一点,却也有限。
有钱有权的底线比其他
高,上限却很有限,比不上后世的普通
。
这个时候,大部分
的追求,就变成了名望。
能够被史书记载一笔,就是无数
的追求。
所以,能在朝廷的纪念堂刻名,绝对是无上的荣耀。
赵德昭这一招当然是为了拉拢民心,只要这一举动能得到赵匡胤的支持,不管是军心,民心,都可以利用。
卢多逊跟着赵德昭一起到了慕容家族府上,原本还有一些利益之心,可是听到了纪念堂的计划,登时如同打了
血一般,想到了很多。
如果棉花真的能改变
们的习惯,被自己引进华夏,推广开来,那么,以后史书上就会记载下来。
如果留守以后能登上皇位,自己作为从龙之臣,今后也绝对能被史书记载下来。
望向赵德昭的眼神变的崇拜而热烈,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犹豫和审视。
他卢多逊,也要青史留名!
与此同时,在建立之外的开封府,也有一场关于汉京的对话。
赵德昭抵达汉京,如今还在梳理
事关系,唯一发布的政令,就是那四条通告。
消息传到开封府,立即引发了满朝文武的热议。
子服役,举才而不是举贤,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好。
不过暂时只是在山南东道施行,所以反对的意见并不多,还都被赵匡胤压住了。
让所有文官疑惑的是,王溥作为大儒,为何没有反对这一通告?
如果不识字的泥腿子都可以为官,那还学儒
什么?置儒家学子于何地?
幸亏这是五代十国的战
时期,儒家本来就跟佛教一样,被打压的不成气候。
那些武将们才不会管你是大儒还是进士,只要不听我的话,就砍你脑袋。
王三铁吃
都没有
管,王彦升专吃敌
耳朵,在西北威名赫赫,在朝廷屡受褒奖。
儒家,这个时代还没有影响力。
后世儒家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来吹捧自己,实际上,这句话根本不是赵普说的。
整个宋朝,都没有流传这句话。一直到元朝,儒生的地位被与乞丐并列在一起,被称作臭老九,下九流。
那个时候,才在戏曲里面被唱了出来。
元朝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然后被那些受冷落的儒生们借以**,然后发展成一种自我吹嘘的心态在后世流传开。
实际上赵普根本不是儒生。
他只是父祖当官的时候读过书,天下大
,衣食无着,然后被征召为军中从事,也就是军中负责统计的文书。
从这个职务,他逐渐晋升为丞相。
这个时候,他的手中就拿着誊抄的山南东道四条通告。“陛下,如今群臣沸腾,皆认为皇子这四条通告,不合国体,自掘根基,陛下纵然有心维护留守,也该让各
辩论一番。”
上首的赵匡胤却笑道:“不急,再等几
。你先看看这些……”
他扭
看了一眼孟宽,示意他将案几上面的几份奏章递给赵普。
赵普接过了孟宽递过来的奏章,问道:“这是何物?”
赵匡胤笑道:“自二哥儿前往汉京,每一
,都有我安排的
员将二哥儿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汇报过来,如今已经收到了四份。
另有王溥,沈义伦,蔡令
,卢多逊等
,也都给我上了奏章。你先看看……”
赵普仔细看了一遍,上面详细记录了赵德昭抵达汉京的热闹,接见山南东道各地官员的对话。
但是这些只占了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工坊有关。
前几个月,汉京那边只是修江堤,备料,大部分
都还不知道要
什么,以为这些都是为建设汉京城准备。
可是赵德昭抵达之后,裴格安就立即整肃力量,开始兴办各种各样的公坊。
这里面,要属卢多逊汇报的最为详细,甚至还阐述了兴办这些公坊的背后原因。
赵德昭的通告,虽然与如今国
不通,可是却大有可为。
赵普看完了这些,忍不住暗自疑惑。卢多逊乃进士出身,为何会如此重视工坊的作用?他不怕成为天下儒生的众矢之的吗?
王溥和沈义伦都是老成持重之辈,为何会与皇子共同进退?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是我还没有想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