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团圆(1/2)
战战兢兢地挨过了七月份,到了八月,李云心就又活蹦
跳起来。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如果说七月份的李云心,蔫得像是霜打的茄子一般,那八月份的李云心,简直就像掉进了米缸里的老鼠,或者是房檐上叽叽喳喳的麻雀,简直欢快极了。
她不但想出了百果月饼的新点子,还琢磨出来许多奇特的新款点心和糖果。
当然,除了百果月饼之外,其他的,还都只在设想阶段。
李云心觉得,既然本地
可以把月饼烤出来,那再把西点、蛋糕之类的烤出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嘛!
只是好多东西,都还处在慢慢摸索、慢慢试验的阶段,不好一蹴而就。
不过这也没什么。
她现在的身份,只不过是个八岁大的小
娃,却已经折腾出来了不少出格的事儿了。
用甜菜制糖、开欢喜糖果铺、改进纺车、酿酒、推出崭新的瓷器配方,创制新款月饼……
这些事,单拿出哪一件来都不简单,但每件事
里面,都有她一个八岁大的小娘子的身影,实在是未免有些令
咋舌。
虽然大多数事项,她都一直努力地隐身在幕后,十分低调不张扬。
但,多多少少也有些
,对其中的内
,知之甚详。
李云心觉得,她应该悠着点儿。
再怎么着急,也得注意分寸,不能太过
露自己。
中秋将至,然而经过春季的冰雹、夏季的旱
,此时的庄稼,看起来都不大
神,结的穗子也不大饱满。
这收成,很显然要比往年差上不少啊!
只不过,虽然这收成一看就不咋样,倒是还没有艰难到彻底颗粒无收的地步。
李景福估摸着,今年冬天,靠山屯有几户
家,大概要过不下去了。
说不定到时候只好进山投奔土匪去。
但大多数
家,只要再
打细算些,勒紧了裤腰带、把
子过得勤俭些,应该还是能熬过去的。
老两
儿慨叹了一番之后,乔细妹愁得几乎半宿没睡着。
第二天起来,顶着两个黑眼圈,两个肿肿的大眼袋,拿个
棕色的布条缠住了
。
乔细妹加快了囤积粮食的步伐。
虽然她还是尽量低调,不愿引
注目。
就仿佛她是一只预感到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的勤劳的蚂蚁,在忙忙碌碌地辛苦搬家。
王氏和李希义,都是她最得力的助手。
王氏每次到集市上卖豆腐,返程之前,都会少少买些豆子,和其他的粮食回家。
就那样装在箩筐里,一般
也不会注意。
粮铺虽然知道她买了不少粮食,但因为知道她家里
多,每回又都是零敲碎打,买的品种也往往各不相同,倒是也没有
关注,她到底这样零零碎碎地买了多少粮食回去。
而李希义那边,就更容易了。
他在靠山屯周边的各个村子里卖豆腐,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以物易物,这样换回来豆子也好,换回来粮食也好,都是十分自然的事
,压根儿没有
会注意他到底换走了多少。
乔细妹每回赶集去,都会把自家
蛋和李希义那边换回来的
蛋拿出去卖,卖完了,就买一两袋子粮食回来,同样也没有引起任何
的注意。
李家的新祠堂,地底下那两间密室里,其中一间的粮食坛子,已经有一多半都被装满了。
但乔细妹觉得,这样子也不是很保险。
万一到了需要逃荒的时候,背着生的粮食赶路,一来容易遭
惦记,二来有些时候也不方便引火做饭,最好还是做成既耐储存、又方便携带,且容易食用的
粮。
说道这个,李云心自然最有心得。
还有什么比得过方便面?
还有什么比得过罐
?
还有什么比得过炒面?
不过,这三种东西,似乎只有炒面,算是真正能实践一下的。
方便面和罐
,没有现代工业基础和生产线支持,想要做出来,恐怕会很难。
而且,就算李云心真的能做出来,这成本也低不了。
乔细妹那一关,一准过不去。
但李云心私心觉得,炒面这东西,还是挺容易坏的。或许,月饼、粽子、年糕,馕饼之类的,也该列
考虑范围?
乔细妹把这些想法,全都一票否决了。炒面倒是作为备选之一,保留了下来。
子像是溪水里调皮的小鱼,眼看着似乎能抓住它的时候,它就滑溜溜地游走了。
在李家
的忙忙碌碌中,秋风渐起,中秋节转瞬间便到了。
李桐的告身已经到了,陈虎带着他办妥了手续,中秋节便成了双喜临门。
虽然老两
儿对李桐的先斩后奏十分不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