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阳书坊(一更)(1/2)
林延
在书楼上苦读,凭着对《尚书古文疏证》的记忆,这边在写文,这边读书,他写得极慢,一天只是写了百余字。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都是有了灵感再写,几个字就够了,下面不足的,又要去其他古书里求证了,古籍善本,刻本手抄书,不择细流的都读了起来。林延
算了算,按照他这个进度,自己这本新版尚书古文疏证,起码要一年多才能写得完。
不过林延
丝毫不急,通过著书,自己也是提升学问,反正是为尚书作注,也不是作与学业无关之事。
林延
如此就在书楼扎根下来,整
读书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边《闲
集》的刊印也没有耽搁,林延
看完定稿后,就将最后的底书给了山长和讲郎。
由于林延
对训诂音韵进行练手,他起点很高,是为尚书作注的,而《闲
集》只是信手书来,却也将这一篇旁注写得无比出色。
林垠看完心道,这随手旁征博引的本事,着实令
惊叹,于是问几名刊书的
,林延
这是怎么回事?
这几名刊书的被林延

驻扎书楼,监工之下,折磨不轻,当下就编排了林延
一些话,比如夜夜大笑,足不出楼,送饭时,但见他拿着本书在啃,无比专注,仿佛中邪了一般。
林垠听了吓了一跳,心想这不是读书读到傻了吧。
当下林垠与林燎一并去书楼上去看林延
。
二
到了书楼里,但见林延
盘坐在地,手不释卷在那读书,一副万事不放在心上的样子。待到林垠,林燎走到屋子,林延
方才察觉,向林垠,林燎二
施礼。
林垠叹道:“孔夫子当年读书,三月不知
味。延
为校对,这闲
集着实费了太多心思了。”
林延
暗暗惭愧,他能说自己来藏书楼,更多是为尚书积蓄知识吗?
林延
道:“因书不能出楼,弟子怕耽搁山长的事,故而就在书楼里住下,也谈不上什么太费心思。”
林垠更是感叹林延
办事认真负责,当下道:“闲
集著书已毕,从此往后若要看书,随时来藏书楼,里面的古籍善本,除了不能带出楼外,你都可以在书楼里阅之。”
林延
听了拱手道:“多谢山长。”
林燎道:“你与闲
集有勘定之功,此算得什么?山长已准备在勘校上附上的名字。”
林延
顿时大喜,闲
集里本就有他两篇文章,若是自己名字再署在勘校上,那么名
会更加响亮。当然必须是这本闲
集能够大卖的前提下。
林垠笑呵呵地道:“既是底本已是作好,此书就可以拿去书坊刊印了,正好你也随我一趟。”
林延
当即称是。
当下林延
与林垠就一并雇了艘船,
城去了。
在闽地水网纵横,犹如苏杭水乡
家,平
出行,坐船比走旱路更多。
师徒二
坐得一乌蓬船,六月炙热的阳光,烤的江面上水气蒸腾,但见江山淼淼一线,待到了近处,才见得对岸水坞船舶云集,这是闽水上最繁华的上下杭渡
,位于城南数里之处。
渡
上有一山,山上有庙,挹远山,瞰大江。
不久行船过了江,到了渡
。
渡
上的临江商埠名为潭尾街,就在山麓江边,街道一丈来宽,一里多长,青石铺面,走得
多了,光亮如釉。街道两旁委巷纵横,民居鳞次,鱼盐成市。
林垠上了年纪,走不动路,于是雇了两
抬的小竹轿子。
林延
就在跟在轿子旁,轿子过了潭尾街后,穿过一条卖油的巷子,就上了山。
上山一条小路,石条路面,两旁都是屋舍。因闽水时常泛滥,故而这地势较高的水边山上,成了有钱商
的居所。
路上随处可见,背着箱子手艺匠
,喊着‘补藤床框,补竹席,补鼎’的俚语。
走到山顶上,但见榕树石椅旁,有三
小井,不少挑水工聚在井边。山顶不远红墙庙宇,正是方才在江边见得大庙。
林延
随着林垠的竹轿子由此下了山,又是一处商贸繁华的所在,木材行,茶庄,
馆开得满街都是,不少穿着锦袍的商贾,出
写着建宁,延平的会馆。
但见延平会馆旁有一极大的书市,上面写着‘建阳书坊’四个大字。
建阳是延平府下辖一县。
朱子朱熹就是延平府建阳
,所以朱熹开创之学,又称为闽学。除了理学之乡外,建阳最有名就是坊刻。
当时刻印出书,有官方刻印官刻,书商的坊刻,私
的家刻,寺庙里经刻。林垠要替书院印闲
集,自是不能找官刻,经刻等
,私
的家刻又不上不正规,所以找书商坊刻,就是唯一途径了。
当时明朝的坊间书商刻本,浙刻,蜀刻,闽刻最有名。
而闽刻本,其实就是建阳坊刻。至于福州府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