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吗?(2/4)
书房里正缺如此之物,正好。”
林延
笑着收了礼物,林浅浅笑了笑当下各给张汝霖三个儿子各一样玉佩,玉佩也是羊脂玉,如此礼数就不缺了。但是佛手却给林浅浅命下
搬走了,看来摆在自己书房是不可能的了。
林延
当下让林浅浅带朱氏与几个孩子去自己宅里逛一逛。
书房里只留下二
,张汝霖笑着恭维道:“世伯这园子里景致真好,小侄置身其中还以为到了姑苏。”
林延
笑了笑问道:“阳和兄身子如何?”
张汝霖
一暗然后答来。
言谈间林延
看出,张汝霖带着少年
的自信和锐气,父亲是状元出身,钦点翰林,岳父是当今吏部侍郎。
张元忭为官俭朴自抑,他的儿子必也是教导的极好,但却料想不到后来张汝霖仕途失意,无处施展才华,只能每
征歌度曲。
后来的张家大体也是沉于声色之间,不过若不是如此
生感悟,或许张岱也留不下那么多传世文章了。
林延
问道:“阳和兄来信说你喜读古文,不习时艺,不知可有?”
张汝霖赧然道:“回世伯的话,小侄确实不喜欢时文,只喜欢古
文章,也喜欢读世伯的《漕弊论》,《谏二事疏》。”
林延
笑了笑道:“那于史籍呢?”
张汝霖笑着道:“小侄七岁时读《史记》,《汉书》,不敢说倒背如流,但也略知一二。”
张汝霖说这话很自信,显然功夫不仅仅是略知一二。
林延
点点
道:“那就好,以后朝廷取士,不会再以时文为主,而是会对经史兼容并蓄。你若喜欢史籍,可以往这上面用功一二,通古今之变,求务实致用之学。但你若想做官,经义还是要治的。”
林延
说完见张汝霖没有说话问道:“有什么难处吗?”
张汝霖道:“回世伯的话,家父师从于龙溪先生(王畿),吾自幼承家父之教,于心学……”
林延
闻言失笑道:“你是想说,你读史籍,乃是从心,倒不是为事功所用对吗?”
张汝霖垂下
道:“世伯之学问,是可以与龙溪先生一较长短的,但小侄平
没有涉猎过,生怕不得其门。”
张汝霖怕这么说,令林延
不高兴,但王畿的学问,接近于佛家,重在于悟,而不在于学。
林延
自号学功,肯定是以勤学痛下苦功为主的。张汝霖出身好,天资又高,却没有父亲那等下苦功于学问的决心,于是先推搪了。
却见林延
哈哈大笑道:“这你放心,阳和兄写信
托我督促你学问,我未经他的同意,也不敢贸然让你拉
事功门墙之下。”
说这林延
站起身,拉起窗边竹帘,从窗外望去一园子景色。
林延
指着竹林问道:“我问你这竹林好看吗?”
林木茂密,又正好遮住那晒
的秋
,这时秋风吹过,园里的竹林撒撒作响,
张汝霖按膝不由欣然道:“诸生时列坐,共
风满林,世伯这竹林真是好。”
林延
点点
道:“不错,既是好景致,你看了就好了,那你又何必在意他是不是竹林?”
张汝霖闻言当下悟到了林延
话里的意思。
林延
继续道:“当年代表理学的朱子(朱熹)与代表心学的陆子(陆九渊)在鹅湖边辩论,朱子主张
可通过勤读圣贤文章,格物穷理以至圣贤。而陆子反对,他说注释圣贤文章,反而令
茫然,最求
微,反而令
迂腐,读书是为了明心见
,然后至圣贤。二
辩论五六
,互相不能说服彼此。”
“而当时在二
身边,还有一
,此
才学不在朱陆二
之下,同时也是二
好友,这鹅湖之会也是由他一手促成。此
就是东莱先生(吕祖谦),东莱先生对二
辩论不作偏帮,更不作
舌之争,只是提笔记录,博采而后
思,看看能否有一二学以致用,而吾学取自东莱先生一门。”
“看吾看来,理学,心学,还是事功学,更往上说儒家,释家,道家,法家,甚至华夏之学,狄夷之学,都不过是名相而已,只要觉得有用,取来用就是,正如这林子好看就行,与他是不是竹林何
?执著于名相,无疑于固步自封,学问怎么有长进?是以我对学生们常言,读百家书,成一家言,学问当以致用为知。”
听了林延
的话,张汝霖如醍醐灌顶,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何离家时,父亲一再
代自己,来京后前途上要听岳父的话,但学问上要听林延
话的道理。
张汝霖当下心悦诚服,愿意从于林延
学习学问。
林延
笑了笑道:“我公务缠身,不过有几个不成器的弟子,若是你有意,平
从于他们读书治经,印证长短,也是不错。”
张汝霖欣然从命。
张汝霖走后,林延
又拿起徐贞明的《潞水客谈》读了起来。
读了这本书,林延
方才知道,徐贞明之父名叫徐九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