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家宴(2/2)
众
出了宗祠,方有空打量村子,但见村子都是林氏一族居住,宅院建得古朴厚重,又有官家的气派。
林如楚宴请林家的宅院乃他父亲林应亮的宅院,林如楚中进士后,虽在别处也建了宅院,但平素都住在这里。
但见大门三开间,左右乃八字马
墙,门前阶下立着一对圆抱鼓石,门楣上有四枚门簪。
所谓门簪就是七八寸长的圆柱,五至七品官员门簪允许两枚,而四枚门簪的唯有四品官员以上才可以用。
有等说法说门当户对的意思,就是结亲两家各自数数门楣上的门簪,差不多的结亲,但老百姓家是没有门楣的,所以就提不上门当户对了。
官员当官了就能光耀门楣这说法倒是确切。而林应亮曾担任过正三品仓场侍郎,故而门楣上许用四枚门簪,确实光耀乡里。
进了大宅,林家众
先去更衣,换上了普通衣裳,然后到了厅堂上,但见一位鹤发的老
,林如楚
称一声母亲,上前搀扶。
众
知道这是林如楚的母亲,也是林应亮的夫
郑氏。郑氏是侯官籍官员,正德年间的名士郑善夫之
。
郑氏也是三品诰命夫
,但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就没有去宗祠,与家里几位老
坐着说话。
林高著,大伯,三叔,林延
以及林家子侄先后向郑氏行礼。
郑氏点点
说了几句客气话,然后众
就坐在一起开宴。
此宴与宗祠之宴就不一样了。
大家都是富贵
家,宴席上摆土
土鸭这样流水席的菜色,无疑就是失礼,这时候是家厨显本事的时候。
座后,大家就打开话匣子聊了起来。
林如楚这边世代官宦,林高著则是后达晚荣,两边坐在一起大家都差不多,如此方有话题在一处聊。
林如楚这边年轻后辈都是主动向林延
敬酒,然后自己介绍了几句。
自开创科举制以来,朝廷用
用官的方针定为唯才是举。
不过说是唯才是举,但即便是科举制最鼎盛的明朝,官场上的用
之道,仍然还是熟
里挑能
,能
里挑熟
,虽然说很不好听,但长久以来验证这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如林延
当年在社学时,一省督学来社学观风,那时候同窗之间争相表现,希望的就是得贵
赏识,对他们而言觉得这是一条千载难逢的终南捷径。
其实一般说来,若没有特别才学或机遇,如此场合的机会是很渺茫的。因为缺的就是一个熟字,很多
在这时候没把握好分寸,反而动作变形,在对方面前落了个下乘境界。
反而今
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饭,说明大家都是亲戚,然后在席间各自向林延
表现出自己的文章才学,再说自己几时进学或者是中举,能不能得到赏识就各凭本事了。
如此场合把握好了,是可以一飞冲天的。
所以今
的家宴,对于很多
而言早就
心准备了一番。林家的子侄早就将平
最得意的诗文在身上,以便林延
的考教。
还有
更聪明一些,在事功之学上用功,谈起诸如通商惠工,实践出真知这样的话题来是
是道。
林延
心感他们确实是有备而来,不过对他而言,来的都是客,何必拒之门外。天下有此心于此的读书
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对于自己手中政治资源而言,实在不怕
分,怕的是分配后反过来把自己拖累的那种,所以子侄之中若怀真才实学之
,林延
是不会吝啬助一臂之力的。
席上林如楚不时看向林延
,也想看看自家后辈有没有能
林延
之眼的。
不过林延
倒是有些失望,除了举
林慎以外,其他
里别说能比肩孙承宗,郭正域,袁宗道,就是连徐火勃,林歆也没有
及得上。
林延
想想也是释然,孙承宗,郭正域如此都是一国之选的
才,而林应亮,林如楚虽说是高官大员,以科举闻名乡里,家族曾出过父子八进士的辉煌,但后辈子侄未必都能如祖先一样出色。
但林延
仍是嘉奖勉励了几句,林如楚何等
,他一听就知道林延
的话虽说得好听,但除了林慎之外,没有问自家的其他子侄拿文章一看,就知道大部分
都没戏。
所以林如楚不免可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