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诗书满腹气自华(1/4)
而此刻身在福建的林延
,却是迎来了一名贵客,这名贵客不是别
,正是随着林延
辞官而被罢官的徐贞明。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林延
开办书院后,也是本着上一世‘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
,在家乡遍请名师。
书院的讲者最少必须要在举
以上,如徐熥,翁正春,林慎等都在林延
邀请之列。
当然仅仅是举
还不够,林延
要出面写信给徐贞明,徐贞明可是隆庆五年的进士。
徐贞明本已是回了贵溪,但是接到林延
的书信后是二话不说,从江西老家启程,不过半个多月即来到了福州城。
林延
得知徐贞明来的消息不由大喜。
林延
就亲自带着徐火勃,徐光启,徐熥,翁正春,林慎等
出城相迎,隆重地将徐贞明请到府上。
如徐熥,翁正春,林慎等
没有听过徐贞明的名声,不知道林延
为何如此重视对方,竟如此屈尊将对方迎到自己府上。
林府设宴为徐贞明接风时,林延
起身为徐贞明敬酒,然后对一
子弟道:“在京为官时,孺东兄就一直是林某良师,时时向他请教,今
他能驾临我书院,在我的眼底,真是不亚于朱子至闽中讲学。”
众
不由对徐贞明刮目相看,徐贞明再如何也是不敢与朱熹比肩,起身道:“实当不得贤弟如此赞誉。”
林延
笑了笑道:“孺东兄无需过谦!来喝酒!”
酒过三巡,林延
道:“其实办鳌峰书院我实有一番抱负在其中。古
办书院是为了给
以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开了科举,书院就转而以举业功名为绳,便少了许多读书自用之道,偏离了古
办书院的初衷。”
听了林延
之言众
纷纷点
,这是当今大多数书院现状。
林延
道:“但这也并非一概而论之,好的书院不仅要讲学生如何务功名之道,也在于厚养学生之
。譬如宋亡之时,岳麓书院的诸生,荷戈登陴死守长沙,最后长沙失陷,岳麓书院死者十九,其为国捐躯者名字大多以至于大多数
的名字无法考证。”
“旁
常道书生报国的话,不过是空
无凭,笔上功夫。但有岳麓书院诸生在,可知见危授命,不计其利之状行也是我辈读书可以办到的。而这岳麓书院能跻身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实在是名副其实。”
“因此我们书院办学,亦当取法岳麓书院所长。岳麓书院立足于湖广,我记得书院的匾额上就是写着‘惟楚有才’这几个字,而我们鳌峰书院当立足于闽,既要鼓励学生以科举为矢,但也要厚养其乡土之
,家国
怀,培养出真正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才来。”
听了林延
的话,众
一并道:“此言极正!”
闻此林延
点了点
笑道:“太好了,既是大家志同道合,那么我等在座以后就可以同舟共济,风雨与共的将书院给办起来了。”
乡土之
,家国
怀,为国为民的学生就是书院将来要培养的栋梁之才。书院的办学理念,由林延
的一席话道出。
说到这里,林延
向徐贞明问道:“之前分别时,孺东兄说要在乡著书,不知大作已成否?”
徐贞明闻言道:“幸不辱命,这一次我回乡费了一个月,将多年的心血编写作一书,现在初稿已成,这一次来闽,正要请贤弟斧正。”
听闻徐贞明用了一个月编成书,众
都是吃了一惊,自古以来大儒编撰成书,都是呕心沥血,披阅数载方才能著成,如此谨慎既是对的起自己的心血,也是免得贻笑大方。
但徐贞明却用了一个月即将书著成,这不是太
率了吗?
林延
闻言却喜道:“孺东兄,这真是可喜可贺之事。”
“贤弟还没有看过,这话还是言之过早了。”
林延
道:“以孺东兄之才,我心底已是有数。”
两
说到这里都是大笑。
对饮一杯后,徐贞明命下
取来一叠厚纸奉上:“当年在微山湖上,贤弟屡次提如何尽地力,某如获新生。想我古今圣贤学问都只是在分,朝廷分多少,穷
分多少,富
分多少。”
“就好比家里每月只有一石米食,你总是费心老
吃多少,自己吃多少,孩童吃多少,将心思都用在如何分来分去才显的公允上。以某看来倒不如将这心思都用在自己多辛苦一些,多种一些粮食来吃。”
“这话说得有些偏颇,但大体就是如此,事功之学,就是尽地力之学。古往今来圣贤想事功,必须先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舍此之外别无他途!故而这如何务农事就是我书中所载。”
听了徐贞明的话,林慎,徐熥都是心想,我道如何学问,不过是课农学圃而已。
想到这里,二
对徐贞明有些看轻,不明白林延
为何大力邀此
来书院教学。
林延
却道:“孺东兄所言发
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