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宇宙大国的末路(2/3)
了500万载重吨,占据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弱。与其既竞争又合作的则是
本各大重工财团,由于同样掌握了总段造船法体系,再加上中国造船工
的劳务出
,其产能比八十年代末增加了将近一半,达到了800万吨的级别。
本目前造船业主要盈利点来自生产各种高技术
船,诸如lpg和lng,以及化学品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至于散货
和油
,目前只能是用来维持队伍。一些做不完的工程,甚至
脆向中船重工转包出去。
1990年全世界船舶产能是1800万吨,中
两国合计就已经是1300万吨,基本上就是垄断了当前世界造船总量的绝大部分。与之相对的,则是韩国的造船吨位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从1988年开始韩国造船订单连年雪崩,从最高峰时期的648万吨,到1990年全年仅获得40万吨订单,其中酸爽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
说起来也是要叫一声侥幸,韩国造船业在未来也是优势产业。哪怕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船舶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韩国也能凭借产业升级和其技术水平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然而八十年代的韩国造船业,不过是刚刚完成原始积累而已。其产业水平、负责的国际分工,和掌握了总段造船法的中船重工严重重叠,承接的是
本在八十年代淘汰的那部分产能。
而
本
在感受到韩国的竞争威胁之后,转而扶持中船重工与其在国际上进行竞争。有
本的黑字环流,有中铁建投的资本支持,有三菱等诸多财团的低息贷款,在引进技术方面中船重工只用了三年完成了上千个改造项目,完成了韩国
十年才消化下来的造船体系。
这倒是不怪,说到底韩国才多少
?有多少造船业从业
员?中船重工的内部职工
数就有五十万,配套的整个工业体系,说不定已经比韩国本国
都多了。
下面有中船重工蚕食,上面有降低了成本的
本造船业压迫,韩国
的
子自然是不会好过。
而恰恰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又取消了本国对造船企业的补贴。在七八十年代,韩国为了培养本国的造船能力,对造船企业的订单是有补贴的。很多造船厂以成本价进行销售,利润就是吃补贴,由此才能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
到八十年代末,近五百万吨的造船能力让韩国政府认为韩国造船业已经走上正轨,于是就取消了这笔政策
补贴——你都已经是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了,再补贴造船业,就不怕被反倾销诉讼么?
另外一个影响,就是韩国本身经济对
本经济的依赖
。端看97年金融危机就知道,韩国金融体系实际上脆弱的很,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自主能力。一旦
元发生波动,往往韩元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而受到广场协议的影响,
元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一路走高。韩国扛了没两年,到1985年韩元也被迫升值。早在1987年之前,韩国造船厂就已经在普遍赤字经营。原历史上,是利用八十年代末,
本经济崩溃产业转移承接了一批新技术和资本,才缓过一
气来。
不过如今
本造船业正和中船重工联手掐死韩国造船能力,怎么可能还去
一
韩国
?
本
就是属鱼的,只有三秒钟记忆,也还没忘记八十年代被韩国造船企业
墙角的噩梦。产业升级什么的,就不用多想了,反而是现代、三星、大宇等造船厂连年亏损数字都创新高。
正是这种政策滞后
和货币升值、以及
本
的落井下石,正好赶上了中国造船业完成产业升级,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产能
发。也就是从1988年开始,两三年的时间,韩国曾经打下来的国际造船市场,摧枯拉朽的丢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
净。
能说什么呢?这真是赶上这
寸劲儿了,可不是胡总发功的结果。
反正结果就是这个样子,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两三年时间就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快的根本让
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机会。
反应到具体的数据上,就是韩国的出
额从1988年的609亿美元,到1990年大幅下跌到了421亿美元。少的这部分不问可知,自然是被中
两国给瓜分了。
然而别忘了,韩国本身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主要是进出
贸易导向。它的出
额降低,但是进
额却是不可能下降的。一进一出,造成的可就是双倍伤害了。
由于目前国内造船业基本处于中船重工的垄断阶段,所以中国的船舶出
额,绝大多数都是由中船重工取得。1990年,中船重工出
订单和竣工新船收
达到102亿美元。这个数字刚出来,中船重工就得意洋洋的将报告直接递到了长者的办公桌上。
不客气的说,中船重工一家企业,完成了当年中国出
总额的十五分之一。放眼同级别央企,根本就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可把中船重工给牛b坏了。
当然,这一年里异军突起的黑马也不止一匹。白音华的煤矿如果全部出
,一百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绣城计算机集团靠着给戴尔组装电脑,出
量也相当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