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节奏(2/2)
家中斑驳的玻璃后面,面向街道望眼欲穿。
有抛锚在沙漠中央的伏尔加汽车,全家
相拥着在车里度过沙漠的夜晚,发现时已经变成了一组冰雕……
在媒体的描绘之中,这座城市距离感动全世界,大概也只差一个沙滩和小男孩了。
哈萨克斯坦政府所面临的舆论压力,由此可想而知。
当四天之后救灾车队终于抵达托别,阿拉木图
报上反而开了一个天窗。
偌大的
版上面只有小小的两句话——不是每天都有
版
条,但是每一天都可以在这里读懂哈萨克斯坦。
可以想见,阿比舍维在看到这一期报纸的时候,脸肯定是绿的。
而紧接着在第二版,阿拉木图
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
随着军队进
托别救灾,很多
可能以为这场媒体盛宴已经进
了尾声。
然而阿拉木图
报用这样一篇文章正式宣告,这场盛宴不过才刚刚开始而已!
《哈萨克斯坦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成为托别》。
从阿拉木图到托别,走阿特劳沙漠和莫音库姆沙漠南线通道,实际全程只需要四百公里。如果阿拉木图有直通莫音库姆沙漠南方重镇塔拉兹的铁路,救灾部队就不需要绕行到哈萨克斯坦丘陵西北方向,然后再乘火车向南抵达汉套,又转乘汽车才抵达托别。
绕了这样一个圈,整个救灾部队的行程已经高达两千多公里,更是经过了三次物资装卸。
由此文章的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场灾害究竟是天灾、还是
祸?
如果我们有一条贯通哈萨克斯坦东西走向的南部铁路,那么托别的悲剧有多少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声嘶力竭的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
“请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再快一点,追上它的
民消逝的速度吧!”
如斯铁默夫在这篇文章刊登之后的第一个周一,公开宣布辞去他的内阁通讯部部长职务。
只能说苏共遗留的这个舆论体系,由于独特的垄断生态,早就已经忘了当年从弗拉基米尔到铁
大叔,他们是怎么利用宣传和舆论把沙皇和孟什维克给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了。
阿拉木图
报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不过是刚刚热身而已呢!
随着时间进
1992年的冬季,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
况发生。
而每一次能够吸引
们注意的事
,最终都能被阿拉木图
报以一个清的角度,引申到南部铁路改造工程上面来。
而与此同时,由于一连串对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阿拉木图
报也在舆论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哈萨克斯坦的良心!公民榜样!舆论自由!民意代表!独立思考!
一顶顶帽子戴在阿拉木图
报的
上,成为一道道护体光环让阿比舍维无可奈何。
他不是没想过通过强硬手段让这份报纸低
,然而紧接着舆论界就迅速抱起团来。一个纵狗咬
的记者被抓进拘留所,结果几乎整个阿拉木图的报纸上都开始报道pol局的负面新闻。
在舆论界的引领下,
冬之后阿拉木图民间甚至都已经有了不稳定的迹象。
一年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经济的急速衰退,实际上让所有底层
们都需要一个出
来进行宣泄。
兴风作
也好、煽风点火也罢,或者还可以说是火上浇油。本来就不平静的湖面上,更是被阿拉木图
报等一批媒体又搬来了大火与狂风,湖面上的这艘船的船长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心
了。
而这场风
的关键节点,则眼看着即将到来了。
一篇阿拉木图铁路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库南
耶夫的投稿,刊登在了阿拉木图
报上面。
他以一种
谋论的角度,将苏联时期对哈萨克斯坦铁路规划进行了分析。然后将南部铁路无法贯通,总结成了苏联对哈萨克斯坦进行控制的
谋。
文章最后
脆将哈萨克斯坦能否修建南部贯通铁路,上升成了是否真正实现独l的一个标志。
这样的怀疑,对前苏联哈共第一书记的阿比舍维来说,未免就太过致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