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宣德炉(1/2)
“呵呵,冯大爷您何必自谦呢?小子我实在是佩服的很!”张俊平很随意的笑道。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这老冯一早就知道,自己这件青铜器带不出去,这带铭文的青铜器,全部都属于禁止出国的古董。
更何况这件青铜器还不是简单的带铭文那么简单,而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级青铜器。
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学习,张俊平还是很顺利的对这件青铜器做出了鉴定。
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而是不是一般的青铜器,这是专为王侯定制的礼器。
上面的铭文,张俊平虽然不认识,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为了记载某一件大事而专门定制的礼器。
而且这件青铜尊,还是清宫典藏里有明文记载的物件,西周鲁侯尊。
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适逢现在严打,老冯要是敢把它带出国,不是吃牢饭的事了,而是要吃枪子。
所以,一开始这老冯就没打算把青铜尊带出去,而是打算卖给张俊平。
哪怕张俊平不提,他也会想办法提。
张俊平感慨,还是太年轻,没有沉住气。
如果老冯自己提出来,不用张俊平压价,老冯
的开价就会低不少。
现在,张俊平表明了不会压价,那就只能按照市场价来收。
里外要差个十多万。
想到这里,张俊平释然一笑,无非就是按照市场价收,他本来就没打算压价,有什么好纠结的。
“冯大爷,既然青铜尊都拿出来了,还有什么宝贝,也都一块拿出来吧!
放心,我张俊平说话算话,绝不趁火打劫,那趁机压价的卑劣之事!”张俊平抬
看着老冯
,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张爷果然火眼金睛,什么都瞒不过张爷!”老冯说着又走进里屋,片刻之后,又抱出一个箱子。
箱子上依然带着点点泥土,一看就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
张俊平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看着老冯,没有说话。
老冯看着张俊平神秘一笑。
那笑容好似是炫耀,又好似是告诉张俊平,你睁大眼睛看好了。
打开箱子,从里面抱出一件东西。
看起老冯手里的东西,张俊平无声的笑了,嘴角上扬。
这才对嘛!
老冯费劲吧啦的演了这么一出戏,怎么可能就一件青铜器。
相对于鲁侯尊这样的冷门青铜器,眼前这件可就是大名鼎鼎了,不过这件严格来说应该不能归类青铜器。
因为这是用一种独特的红铜合金材料铸造的铜器,宣德炉。
宣德炉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从诞生之时,数百年来各种传说就没有断过。
关于宣德炉的制造过程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其中比较靠谱的两种说法,一个是暹罗国进贡了一批红铜,宣德皇帝命宫廷御作监的工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
品意识超强,他当即下旨
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
金银等贵金属。
于是吕震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还有一种说法,宣德年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
两种传说中,都是炼制了三千只香炉。
两种说法,张俊平更倾向于后者,因佛殿失火,佛殿内的铜佛像和金银融化,融到一起,无法分割,只好将至铸造成香炉。
铸造的三千只铜炉,宣德皇帝留下宫里用的,其余赏赐给朝中大臣。
香炉铸成之后,宝光四***气内敛,端庄大气,大受追捧。
从宣德年间开始,就不断有进行仿制。
诸多帝王都曾经尝试仿制宣德炉,就连当时铸造宣德炉的御匠吕震、工部侍郎吴邦佐也都为了谋利而进行过第二次铸造,但是都没有做到完美的仿制。
如果是有意铸造,红铜里面掺金银,必然是有比例,且有文字记录的。
红铜并不稀缺,金银更不缺少。
只有这种意外况下产生的铜合金,因为随机
,才会没有配比记录,无法完美复制。
有可能说,也许当时吕震忘了记录金银铜合金的比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