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何为兵者(2/3)

并且加紧练所领部卒。

到了孙翊检阅那,吕蒙的兵马阵列赫然,兵练习,在一众小将所统的兵马当中,鹤立群。

孙翊见之先是大悦,后来看到吕蒙部卒军装崭新,又想到吕蒙家贫,孙翊何等敏锐之,一猜就知道了大概的缘由。

不过孙翊不动声色,借此时机夸赞吕蒙治军有方,将其调来了自己身边任用。

至于潘璋和徐盛原来都是孙翊亲卫中,偶然之下孙翊发现了两,言两勇武,分别任为别部司马,留在身边随时听调。

孙翊的期待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吕蒙见到整理出的军后,眉紧锁,而后将军分别递给了潘璋和徐盛二

潘徐二小将看后也是脸露难色,沉默不语。

最后军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孙翊的手里。

孙翊见吕蒙都无好的应对策略,心中感到失望。

果然,吕蒙现在还不是后的白衣都督,现在有的只是急智而已。

吕范见帐内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压抑,斟酌了言语后,对孙翊进言道,“观那李术布置,各县分兵把守,又封锁了皖县旁的曾江,意图是固守不出。”

“我军兵只有一万,分兵则兵少,合兵攻一处则耗时久,此次出征我军并未携带太多军粮,只够半月之用。”

“国内山越又越发势大了,君侯,我们退兵吧,等我们回去和程公三君先合兵一处,先把山越之患平息了,到时候再北进。”

吕范先把当下敌我双方态势汇总分析了下,冒着可能会引起孙翊发怒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眼下最中肯的建议。

听到吕范提出“退兵”之议,孙翊的眼神不自觉的黯淡了下。

先庐江,后山越是他基于对未来的考虑提出的平叛战略。

如今他率一万大军出征,庐江未打一仗便退走,退走就意思着这个战略失败了,难道当初是真的异想天开了吗?

可是这个战略是得到周瑜支持的呀,说明这个战略有可取之处。

也许是因为自己不是实施战略的最佳选吧。

见孙翊丧然不语,潘璋坐不住了。

他出身贫寒,遇到孙翊之前只是一小小的伍长,是孙翊赏识他,拔擢他为别部司马,让他掌管五百兵马,如今更是特意许他帐内议事,这对他是莫大的看重。

知遇之恩,当以命报之。

北进是孙翊亲自带兵,不打一仗就灰溜溜退去,那就是对孙翊一种莫大的欺辱。

如今见孙翊被吕范这么“欺辱”,潘璋登时反驳道,“军粮不足可以叫丹阳郡送来,有了军粮吾等就可以等待战机,此次北进未必无功。”

听了潘璋的话,吕范顿时就发火了,对孙翊他言语之间还算客气,对潘璋可就没什么好脸色了,

“丹阳郡运来?如今丹阳郡内山越阻隔官道,莫说是粮食,就连吴府君的政令现在都已经出不了郡城了,又怎么运粮食到北境来。”

接着吕范怕孙翊被潘璋的言语说动,急忙跪下对孙翊言辞恳切道,“君侯,李术是想活活拖死我军,莫要中他计呀。”

潘璋觉得吕范真是个没胆气的,又要开始反驳吕范,却被孙翊挥手阻断。

孙翊听完吕范的话,心中长叹一气,语气却平淡地说道,“子衡之虑孤知道了,放心,孤不是莽撞之。若明一早,孤还未有敌之策,那就退兵吧。”

听到孙翊如此说,吕范大喜,幸亏君侯英明,肯纳忠言决定退兵,他欣喜地道,“君侯英明。”

至于孙翊说的明一早无敌之策再退兵,这在吕范看来就是决定退兵了。

态势如此,一夜之间又岂能突然想出什么良策。

除非孙翊如其先祖孙武一般,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只不过相比这个可能,吕范还是相信会退兵的可能会大点。

至于孙翊第一次领兵就无功而返,吕范不觉得有什么。

要知道就如被称为战无不胜的孙策,第一次领兵时,还差点被山越贼首祖郎击杀了,相比孙策的第一次,孙翊的第一次领兵知难而退,全兵而还,反而显得很睿智了。

见孙翊决定退兵,潘璋还要再说什么,却被一旁的徐盛拉住,摇示意其不可。

潘璋见状叹了一气。

孙翊摆摆手让众退下,众领命缓缓退去,只有朱然宿卫在帐外,随时等候吩咐。

在众都走后,孙翊拿起书案上的《孙子兵法》咬咬牙将其掷于地上,中恨恨道,“要你何用!”

孙家是春秋兵法大家孙武嫡系子孙,孙翊手中的这份更是孙武亲手所写,其中还有历代孙家先贤的批注。

其他家儿孙启蒙之书是《论语》,《孟子》啥的,孙家儿孙的启蒙之书便是这《孙子兵法》。

孙翊对其第一次出征尤其看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