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鲁肃南下(2/2)
”
鲁肃的话中惆怅带着伤感,让鲁母颇为动容。
“再者余举族投奔,并非冒险之举,吴侯是英主,手下又有公瑾等俊杰辅助,虽将来未必如公瑾所说那般终构帝基,但一定会有一番大大的功业。
现在看来余举族投奔是冒险之举,但十数年后,吾鲁氏攀附吴侯之下,将来的辉煌肯定不可估量。母亲且宽心,鲁氏会越来越好的。”
鲁肃对孙翊如此看好,除了有周瑜的夸赞和对孙翊继位以来的表现观察以外,其实还有一点。
当初他逃避袁术征用,南到居巢寻找周瑜,正好周瑜要东渡江东,鲁肃因此就和周瑜一起到了江东。
到了江东后,鲁肃曾被周瑜引荐给孙策,两
之间有过一场对话。
那场对话中两
都相谈甚欢,孙策雅奇鲁肃,鲁肃也觉得孙策非常
。
只是正好那时祖母去世,鲁肃要回东城治丧,在此事耽搁之下,才没和孙策定下主臣之分。
不过那一次谈话让鲁肃对孙策已经有所了解,孙策有识
之明,被孙策临薨属以大事的孙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不然何以让孙策心安,又何以让江东群臣心服。
见鲁肃如此笃定,再加上有先前对袁术的准确判断,因此鲁母也就放下心来。
而刚才鲁肃话语中的惆怅和伤感更让鲁母心中吃味。
东城鲁氏乃当地望族,家富于财不说,清望更是世代相传,为乡里所敬仰。
鲁肃生而失父,从小就与祖母一同居住。等鲁肃长大后,不治产业,
好施与,大散家产,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
就如此番写信来的周瑜,当初他任居巢长的时候,听闻鲁肃救济穷困的名声,率领数百
前来造访求钱粮。
鲁肃见周瑜前来求资粮,虽然他和周瑜还是初识,但他直接把周瑜带到家中府库处。
鲁家虽豪富,但多年来积累仅有两囷米,每囷中各有三千斛米。
当时鲁肃直接指着其中一囷米赠予周瑜,毫不犹豫。周瑜因此感鲁肃是个豪气之
,与鲁肃
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鲁肃此举虽然博得了周瑜的好感,与周瑜成为好友,鲁肃施财好义的行为也让他在乡邑中甚得
心,但在族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今是
世,粮食之珍贵非同一般,等同黄金不说,
关键时刻这些粮食可能就会是鲁氏的最后保障,帮鲁氏上下
等度过荒年战
的宝贝,如今却被鲁肃直接送出去了一半。
因为此事,族中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不满指责之意毫不掩盖。
鲁肃表面看起来对此不以为意,但
非无
之物,面对族中父老的不断指责看低,鲁肃心中又岂会一点都没波澜。
毕竟这些都是他的亲
呀。
因为此事,自鲁肃成年后就不管家事的鲁家老夫
还为此狠狠斥责了鲁肃。
但就算面对从小相依为命,敬
无比的祖母,鲁肃还是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没做错……
“当今天下,群狼嚎嚎,豺虎行道,律法崩丧,强者为尊,乃中国数百年不遇之
世。
当此时,吾鲁氏钱财资粮冠绝乡里,犹如一幼童怀抱千金行于闹市,这是取祸之道。
钱粮者,可救
命,亦可害
一门,多留无用,适用即可。
吾大散财货,剽卖田地,既可避祸,又可结乡里欢心,来
必有回报,何错之有!”
这是鲁肃当年回答其祖母的话。
尽管鲁肃当年作出了解释,但是族内支持理解他的
并不多,只是碍于鲁肃家主身份,没有公开反对而已。
知子莫若母,鲁母知道他的儿子是个有大志向的
,不像族内那些
说的那样是个“狂儿”,鲁肃心中也存着为自己正名的想法。
鲁肃要证明,东城鲁氏在他的带领下不会衰落,反而会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这个机会来了。
念及往事的鲁母心有所感,也不再劝阻鲁肃了,夫死从子,她现在只要好好支持鲁肃的做法就好。
“既如此,一起就听吾儿的吧。”
见母亲不再有疑虑了,鲁肃大喜。虽然无论鲁母是否支持,鲁肃南下之行都一定会成行,但能得到家
的支持,鲁肃心中还是很喜悦的。
此时他正好也收拾好了行装,因此他背起行装扶着老母来到房外,此刻房外的空地上已经聚拢着数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