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一不小心升官了(2/3)
战争的问题首要在兵,且首战非常之关键,需要有绝对
锐赢得首战后,后面的队伍才好带。这就是臣当时放着两万天武军不用,只以八百
骑突击昆仑关之战术用意。”
狄青就是八百骑在昆仑关大捷了,这是事实,大家只能接受。
赵祯也听出了些感觉,点道:“接着说。”
然而狄青也差不多说完了,总结道:“就以臣的经验看,张方平相公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了大家不愿意面对的战争本质,而王雱则以燧发枪,实际解决了张方平相公当时提出的问题。”
狄青这么添油加醋的吹捧了一番,龙傲天心态的皇帝越发觉得yy了,感觉真不是盖的,朕启用张方平又抬举王雱真是来之笔啊,谁说朕一味包庇纵容、不会用的?
到此皇帝也不好意思太过表扬小孩,转而捻着胡须道:“朕就说了嘛,张方平真是我大宋肱骨之臣,朕当年力排众议启用他是有原因的。他们却总是不理解朕,认为朕耍子纵容。前些
子他们揪着一些张方平的小错误愣是不松手,让朕下不来台,比包拯当年还可恶,最后
得张方平不得已下递
辞呈。”
陈总管岔开道:“既是如狄帅说的这般,这东西应当大量装备啊。”
然而说的容易,这才是真正的政治问题,甚至就是公然的变法。
涉及的问题和既得利益者实在太多,赵祯有这个心思,却一想就大,
力不继都不说了,实在没勇气在这大病后身体不好的时候走这路了。
燧发枪并非没毛病,毛病是一大堆,要找真能找出来不少来,这种事文
总是很厉害,天都能被他们找出毛病来的。
一但被找出来的毛病过多,传统军备供应商的推波助澜下,那要从军事上就弄出不少问题来。
有一点赵祯并没糊涂,韩琦富弼之所以喜欢杀军官是有原因的。大宋很大一群中高级将领他们不关心战力,也不关心武器能,简单说就是哪些军备带给他们的利益大,他们就叫嚷着有用,就接收。其他的则拒绝。
当年真正懂军伍的狄青夹战功上任枢密副使,仅仅只提及了“大宋不需要过度依赖骑兵和臂弩”,那几乎就是喊打的局面。当时欧阳修叫的最凶,但他只不过是个被
利用了的
子而已。
张方平也跳出来抽过狄青。那也不过是张方平认为狄青政治不正确,在大宋根蒂固的风气已经养成后、国朝处于内忧外患强敌在侧时期,不宜大动军制。不代表老张觉得狄青说的错。
考虑到此,近段时间以来看到王雱从基层不宣传的逆向变法方式,皇帝认为是有些效果的,现在王雱的抗风险能力还太弱,声望不够,张方平都被他们给咬下去了。
而燧发枪也只是研发初期,毛病还太多,产能远远不足。这个时候根本没能力颠覆军制、若提前去宣扬了让那些军阀官僚提前反弹,那就是傻子行为。
从这里说,赵祯在心里为王雱喊一声赞,小孩甚至就没在抚宁县外宣传过这东西。然后他很巧妙的避嫌、为了不被弹劾“私造秘密武器”,小孩不宣传却把这东西给了韩琦,韩琦这
么,讨厌他的
一堆。但是绝不会有
说他“意图不轨”。然后韩琦还把首枪送来,让皇帝提前知道了这些事心中有数。
这样一来就做的很完美,在朕心中有数的同时,抚宁县与河东不宣传,却作为试点从底层展开这项变革。由此一来,在燧发枪并不违反大宋律的况下就简单多了,不会成为政治问题在一开始就遭遇那群
的集火。
杂音肯定会有,但那并非全国问题,且韩琦和王雱被
指责诸如“
搞、闯祸”什么的已经习以为常。大宋那些犹如白纸一张纯洁的老夫子不能被说,但这两劣迹斑斓的货色,被
告一下也真的不那么重要。
加之韩琦这其他不会
,就会杀军官搞威慑,于是理论上燧发枪不违背大宋律的
况下,还真的只能在河东军系中推行这个变革,才是阻力最小的试点地区。这事乃天作之合,只有韩琦能震得住,又愿意拉这样的仇恨。
换其他官僚么,就犹如狄青里的“没士气的新兵”了,他哪怕是忠心耿耿想做事的
,不过一但有阻力会得罪
,也就宁愿观望等待大气候。但是赵祯无比清楚,谁都不去做,谁都在等大气候的时候,就永远不会有所谓的大气候。
这就是大宋的病根。
河东在政治上有韩琦坐镇,又是个满身污点不怕被戳脊梁骨的
,军事上河东也就成为最佳的改革试点地区。因为众所周知,内地南方是保守派和腐儒的大本营,局势最复杂,思维最是保守。陕西与河北的话,一个直面西夏,一个直面辽国,轻易的改革动摇军心、颠覆原有防守方式后,一但出了问题那真是谁都付不了责任。
于是想到这里赵祯心大好,真的是运气,不论地区以及所涉及的
员,还是变革的最佳的试点区,失败了灭火不会太困难,不过一但成功,当有朝一
真的有颠覆,依靠河东军系以及童的抚宁新军,就能扛住大宋东西两线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