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魔性(1/2)
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常年往来京城和淮扬,李奉诫对城市乡村市场的观察,不敢说细致微,却也有独到的见解
一曲唱毕,李奉诫摸了一本稿出来,递给张德
“嗯?”
老张低一看,“《社会论》?”
开篇就一句话:凡天下之,无分男
老幼贵贱,其往来关系之总合,既为天下社会!
社会、社会……
略微翻了翻,老张只觉得被小老弟shock到了李奉诫冷不丁地来这么一下,那真是简直了!
说到底,老张作为一个非法穿越的工科狗,思维上是不可能完全契合唐朝社会的但是受他影响的忠义社一小伙伴,他们却是正宗的唐朝土著,兼顾着非法穿越的土狗味还有唐朝本地的贵宾犬味
从他们的视角,用全新的方式诠释世界,这就是土生土长的世界观
要说是何等的雄文,谈不上不像贾谊那样直接solo全场,但这种慢条斯理四平八稳的论述文章,反而让心平气和地感受着著作者的热忱
如果不是对这一方山水土地的
沉,怎可能如此揣摩、探索?
外间时不时地传来看客们的叫好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大约是有了什么名角儿,气在扬子县旺的厉害,讨赏喊好的“班主”“班
”扯开了嗓门卖气力
只是如何的嘈杂,也影响不到张德
又是一出戏罢了,老张才把李奉诫给他的稿翻完
文章要说如何高屋建瓴也谈不上,但李奉诫的文章很有特点,条例极为清晰,而且的的确确地客观地研究世界
就像是一个看客,去俯视着唐朝
对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观察,总结出了“社会”二字
至于为什么是“社会”而不是“会社”,大约是见惯了“忠义社”“西秦社”这样那样的社,于是才用了这个词
“大郎今后,当成一派祖师啊”
感慨万千,二十年一晃,当年时不时被他感动一把的李奉诫,居然成长到了这个地步
果然是会变的,社会也会变
“甚地一派祖师……”
李奉诫笑着摇,倒是并不在意
然而老张却很认真,只说开篇第一句,李奉诫当个社会学祖师爷,一点都不过分
能够有这样的描述总结,不是一般
能够做到的
即便是老张非法穿越之前的各路社会学老大爷,那也是站在前的肩膀上,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探索,才有新的研究总结出来
“甚辰光刊印?”
“还未定稿,再略作修改,到时候发在《扬子晚报》上倘使反应尚可,便独自成刊,做个小本出来”
所谓“小本”,就是杂志如今扬子江的杂志种类不少,主流自然是小黄文和招聘广告,因为这个是真有销路这年
的招聘广告,往往一放就是大半年,还未必消息会过时
除此之外,还能维持印刷发卖收支平衡的“小本”,就只有商业信息比如物流消息或者特殊商品的到港出港消息,关注这些,本身也不缺那几个钱,只是销量往往不怎么样
“也好”
老张点点,很是满意,李奉诫是彻底超越了他爹李大亮
现在就算给李奉诫一个大都督当,大概他也是眉都不挑一下就回绝了
“难怪京城进奏院一直在吵嚷着让你进京,如今你就是一面大旗啊”
这么多年下来,李奉诫居然也颇有点“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意思当然层面上差了点,大多都是中下阶层,跟长孙无忌这种巨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因为职业关系,受李奉诫思想影响的,反而是数量庞大,十倍二十倍超越受长孙无忌影响的
多就嗓门大,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
洛阳那些进奏院的“院士”们,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最多就是拉几个乡党同行才能抱团最终还是要看背后金主们的妥协,但李奉诫不同,他要是进奏院,毫无疑问就是一面旗帜
响应到旗帜之下的“门徒”数量,绝对不会少的
当一盘散沙被聚拢起来,略作加工,照样能成基石
“如今志趣变换,回望过去二十年,才觉兄长乃天授之才和兄长比起来,小弟算个甚么”
“嘿,你倒是会说话”
老张笑着手指点了点李奉诫,抄起酒壶,给他满上一杯,“你不觉老夫迥异无常,老夫就很高兴啦”
十岁京的时候,他就是个“祥瑞”,是个“怪诞”
以至于后来一系列的事件,把勋贵子弟们都带歪了不过万幸,总算不是带弯了
虽说这是个相当无趣的时代,其中的荣辱对老张而言,也不过是隔着屏幕看电影一般,即便活灵活现的物,在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