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吓坏了!(2/4)
几位再去张罗一桌?”
那司务长也是在
群中打滚出的老油条,自然知道该如何见
说
话见鬼说鬼话。一席话说出来,听得二位公公眉花眼笑,
立刻坐到了南中军这边。
“你这杀才!平
里作威作福也就罢了!跟着咱家出来也不思悔改,还敢如此放肆!”那千总脸都白得比雪还胜过三分,立刻求饶不止。
从这以后,虽然双方见面仍旧不说话,但是京营将士从气势上先逊了一筹。其实,平心而论。这船上的伙食,特别是军官们享用的中灶。要比那几个家伙在京城家中吃得还要好些,虽然味道可能不如他家中,但是胜在真材实料,大鱼大
的。这群家伙不过就是找茬发飙罢了。不想却踢在了铁板上。
见两拨将士只管闷
在那里吃饭,二位大太监彼此笑了笑,在七八个小太监和亲随的护卫之下,回到自己的座舱中用饭。
“这饮食虽然粗糙,不及京中来得
致细巧。但是胜在豪气满怀。”王德化用象牙镶银的筷子指点着桌上的美酒佳肴。整只的
鸭,硕大的龙虾。
香的牛
,翻着红汤的铜鼎向外发散着诱
的香气。
“王公公,照着这行军速度,怕是到正月十五,你我便可以在天津城中看花灯了。”
王德化朝着王承恩端起酒杯敬了一杯。
“公公,咱家却不敢这般乐观。来
大难,眼前可忧。”
王承恩的脸上愁形于色。
“王公公这是从何说起?李大将军忧心国事,接旨后立刻点兵万余征集民船数百艘帆樯如林北上,太宗皇帝之后,便再无如此庞大的船队了,这分明是国朝中兴有望啊!”
“公公。咱家担心的正是于此!”两名小太监受命去了王承恩的舱中取来了几本册子,递到了王德化面前。
“公公请看,这是李大将军邀请广东官员在我二
抵埠之前在南中游历参观时,几位官员写的见闻录,辗转到了咱家手中。里面写了南中从练兵、开垦、开矿、修路、建堡。移民、筑路,到选拔任免官员。各处政务官的升迁赏罚,都有自己一套制度,与内地迥然不同。且儿童不分男
种族,凡年满六周岁者必须
学堂读书识字,由官家提供伙食书本。家中父母长辈有胆敢藏匿不送者,重罚!十余年下来,南中已经是读书识字之
比比皆是,然却只是教授谋生之道,不讲圣
之道。”
“且官员选拔,也是分为两大类,一是从所谓政事堂培训的村长,到各处新开辟土地中开辟荆棘,以启山林,之后逐步提拔起来。而另外一批,便是历次战事中受伤之军士,不适合在军中征战者,便放到各处担任政务官或是守备民壮
目。层次分明,各负其责,虽然有冗员过多耗费钱粮之忧,但是行政效率之高,如臂使指指挥贯通圆润如意。一道命令从所谓公事房发出,一
之内到达府城,又一
便到县城,再一
便到乡镇村寨。要
要粮,出兵打仗,便是呼喝间立刻办理。公公,我大明各处,可有这样的地方?”
王承恩的那几本游记、笔记,在王德化手中变得沉重起来。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沉重,脸色有些发白。
“还有,公公。如今我大明各处天灾
祸不断,如果不是李将军用钱粮供奉宫廷,只怕皇爷的
子会更加难过。眼下李大
对大明忠心耿耿,可是,据咱家所知,他麾下各处连年丰收,数千万亩田地皆是上好的水田,每年可以收获两到三次水稻,一年下来可收获十石左右稻米!又有稻子与油菜间作之法,村寨乡镇之间,更有无数鱼塘与六畜养殖场。粮油
食一样不缺。而且,家家户户都有数十亩上百亩田地,又有耕牛铁犁等物,且南中食用牛
不算犯法,耕牛养殖场、
牛养殖场各府皆有。照我公公,我大明如今可有这样的地方?若是我大明底蕴被李大
全数窥去,就算是他想要做郭子仪,可是若是他部下将领有打算做从龙之臣的,又该如何?”
“啪嗒!”王德化手中的筷子不由得掉落在厚厚的地毯上,几点油汤被转瞬间吸收的
净。
“公公,还有一桩要命的事,这里的丁壮,自成丁之
起,除了可以有数十亩的开垦荒地权利之外,便是要接受兵戈训练,壮丁每年不得少于三个月,这三个月可是

练啊!公公!比起戚少保的戚家军来还要强胜数倍!这些
每
练时势必高呼,咱们吃谁的饭、穿谁的衣、扛谁的枪、领谁的饷、种谁的田等
号,答曰,皆是将军的。再问,咱们要替谁出力卖命?兵士回答,要替将军卖命。公公想想。长此以往,军中只知道有李将军。压根不知道有大明皇帝啊!”
王承恩的话还在缓慢平和的进行,但是随着王承恩的话语,王德化突然觉得这舱内虽然点着几个炉子,身上还披着厚厚的皮袍子,却依旧感到寒冷彻骨。
“咱家自从抵达顺化之后,也曾经试图联络南中军中忠义之士,但是,多方联络均告失败。这些
礼数上都不曾欠缺一星半点。但是客套中却是拒
于千里之外。”
“为何?!”
“公公,一个甲长一个月的军饷便是五块银元,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