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镜子(3/3)
证明它们也有自我认知。
实际上在提出40多年以来,镜子测试受到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有动物学家质疑这个实验过分依赖视觉,对猫狗等嗅觉动物不公平。也有很多报告鸽子、猪等动物经过训练以后都能通过测试,至少也知道利用镜子来观察身后环境。
至于猫表示“我家猫咪贼聪明,从来不挠镜子,还会用镜子看我”之类的说法更是多不胜数。
这也是镜子测试的局限所在,内容太过简单以至于无法排除“经验”这个变量。像是很多猫咪第一次见到镜子会炸毛,等到发现里面那个猫咪威胁不到自己,自己也伤害不了对方,也就慢慢变得淡定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镜子测试还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可以用来衡量类幼儿的认知发育程度。
刚出生的婴儿眼睛发育不全视力非常糟糕,随着长大才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然后科学家发现半岁大的宝宝就已经会对镜子里的影像起反应,稍大一点儿还会兴奋地拍打镜子。
只不过这个阶段的宝宝其实是把镜子里的自己当成别的小孩对其打招呼,而通常要到18至24月龄,婴儿才能认出里面的小儿是自己,从而顺利通过镜子测试。
法国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quecn)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在1936年提出镜像理论,使用
分析方法解释了6到18月龄镜像阶段里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
只是面对脑这个大黑箱,他的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看起来比较“玄”,缺少严密的数学推导和真实的实验证据,说服力终归要差上不少。
然而想要补上这一环却不容易,不说儿童实验的伦理难题,单单是研发专用设备并且让孩子配合实验就是两桩麻烦事。
这些技术问题对马竞都不是个事,他也这么做了,只不过结果还是一雾水,也就熄了发论文扬名立万的心思。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