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群山与瀚海(2/3)

小的起伏,再加上彼此间距也被等比缩小,看起来的确有些像粗糙的挫板。

张老师虽然是教音乐的,基本的逻辑思维和算术能力并没有丢,无语地点点,接着反问道:“那为什么其他地形图不是这样?”

“不是这样是怎样?”

“那上面的高山都是连成一排,青藏高原也很显眼,上面还有河流跟城镇……”

说着说着,张许瑶自己就说不下去了。

高山尚且如此,宽度不够的河流、湖泊、城镇自然没法看见。传统地形图那么弄,一方面是为了突显地形,另一方面也是加工度所限,没法在大细呈现山脉,只好大而化之用一片连续隆起替代,这样也便于印刷地名标注。

见她不说话了,汤佳怡又说道,“对了,这上面其实是有字的,只是你没看到罢了。”

“嗯?字在哪里?”

伸手找丈夫重新要了一块,汤佳怡转过来给她看,“呶,这里!”

张许瑶低看去,只见塑料地图侧面有几个稀疏的小字,隐藏在地壳纹理里面,若非专门寻找实在很难发现。

挨个找到这些字,她随念了出来:“越、过、群、山、走、向、瀚、海,什么意思?”

“还能有什么?这块3d地图的名字啊。”

“挺对仗的,倒是有点儿意思,”又看了眼手上的地图,张许瑶撇了撇嘴,“群山我倒是看到了,可是瀚海呢?这上面别说海了,连湖泊跟河流都看不到啊!”

“瀚海在这里,”汤佳怡点了点地图左边的棕黄沙漠,“在这里倒上一点水,不就有海了。”

和一般地形图平地起高原不同,马竞用塑料打印的这块地图的高低明显比例更加严谨,在山区滴水,最终必然会在低洼处汇集,然后穿过特制涂料进“地下”,接着从山上流下来形成循环。

“嗯?还能这么玩?”张许瑶眼前一亮,“这不是永动机么?”

“不是,里面有电池的,只是功耗很小而已。”

“对了,周围都是沙漠,这好像是祁连山吧?看着山连山、岭接岭的,的确称得上是群山。”

“嗯哼,”汤佳怡继续点,顺便帮她拉开摆渡车的蛋壳门。

致谢坐进车里,张许瑶继续说道:“山是祁连山,那西边的沙漠就是塔克拉玛沙漠,然后你这个瀚海其实就是,罗布泊?”

作为昔的核试验地点,以及“核弹消灭十万苏军”、“双鱼玉佩复制”、“核弹消灭秘病毒”等诸多现代谭的发生场景,那座曾经的咸水湖在国心目中无疑有着极其独特的地位。

因为勾动回忆,更多历史知识上线了,张老师没好气道:“再说了,瀚海明明是贝加尔湖,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瀚海’,这个我还是知道的。”

“这你就得问他了,”汤佳怡同样知道这些,于是爽快地把问题丢给了自家丈夫。

“瀚海在汉代的确专指贝加尔湖,后来这个词就变成泛指了,沙漠能用,大湖勉强也能用。”

“嘁!这也太生硬了些。”

“那怎么办?”马竞扭过来,两手一摊,“总不能写成‘越过天山,走向盐泽’吧,那样岂不是更加怪?”

祁连山这个名字来自匈语,意思就是天山。在汉唐时代,祁连山经常和更西边葱岭(帕米尔高原)上的白山混在一起,李白笔下“明月出天山”说的是祁连山,岑参“去时雪满天山路”、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说得却是白山(即就是现代的天山山系)。

至于盐泽,则是罗布泊的众多古称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泑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海、孔雀海等等,背后各有故事。

这座咸水湖位于塔里木盆地最低处,属于周边内流河最终的汇集之地。史前年代,这一带曾经出现两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后来却因为造山运动湖底倾斜而面积大减,却还是剩下“广袤三百里”的庞大水面。因为只见水来不见水流走,古居然以为这里确实才是黄河真正的源

公元前一世纪,丝路成功开辟,楼兰国兴起于湖滨,商旅往来繁衍军队攻杀,终究是坏了当地脆弱的沙漠绿洲生态。雪上加霜的是,北半球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进寒冷期,并在四世纪上半叶达到顶点,低温导致高山融雪减少,盐泽水面大幅度缩小,楼兰坚持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没能等到水面重新扩张回来。到了元代,北半球短暂进温暖期,这里的水面有了很大的恢复,是以蒙古用“多水汇之湖”——罗布淖尔来称呼它,最终演变成如今的”罗布泊”。

“好吧好吧,”张许瑶跳过这个问题,“可是罗布泊好像也不大啊,现在都了。”

“罗布泊早就有水了。”

“有么?不是说早在70年代就彻底涸了么?”

抬腕指了指对方手里的电话,“罗布泊名气那么大,卫星地图搜一下你就知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