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五百年逃墨归儒(3/3)
此时却是正好拿他说事。
那位老板也是个妙,马上话风一转附和着说道:“没错,儒学和理学,其实最适合的还是修身,用来齐家、治国就有失偏颇,用来平天下就差不多是笑话了。”
马竞笑着摇,“行了,在这里臧否古
貌似不太好,咱们还是出去吧。”
来到书院外面,看到书院下面的寺庙金瓦,他又说道,“看到如今这般境地,不知当初那些儒者,又该作何感想呢?”
紫阳书院本来在同安县城,之所以迁到梵天寺后,乃是出自林希元致敬先贤的举动。
常言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现象宋朝时就已普遍,不但引起道士们的恼火,也让士感到不快。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出知漳州,他曾登临州旁名胜临漳台,看到台下有唐代名刹开元寺,便想着在台上修建书斋,“以儒压佛”。只是可惜,第二年就传来长子朱塾的死讯,朱熹以治子丧为由请辞,提前离开漳州,寺上书斋自然无从得建。
直到30年后的1225年,漳州知州危稹拆除登高山上四座小刹,模仿朱熹重建并亲自讲学的白鹿书院,在山下设立龙江书院,明代改称芝山书院。书院曾有一组石刻对联:“十二峰送青排闼,从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说的是“逃墨归儒”,讲得却是“毁寺兴儒”。
到了明代,理学有了官学地位,“毁寺兴儒”夺回名山却是更加理直气壮,林希元推动紫阳书院迁址,目的也在这里。几百年过去,当年的芝山书院变成漳州第一中学,而紫阳书院却被梵天寺吞并,成为后者的寺产,世事变化不外如是。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