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笨重铠甲防具(1/2)
古代步兵行军主要靠两条腿走,非常艰苦,对古代兵将最大难题还不是行军作战,不是野外宿营,而是笨重的装备,大家可以说超负荷行军、作战,如此行军迟缓,将士们面临病
疫
威胁。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现代
可能难以想象古代将士行军作战之艰难,装备之笨重,在这l里就以鸟铳手为例进行说明。
鸟铳手需要重点保护,按照这个时代官军通用做法是需要穿戴棉甲,一套棉甲35斤,再加
盔2斤,鸟铳6斤5两,弹药10斤,其他辅助装备,七天军粮,如此下来每个鸟铳手装备达70斤。
将士们每天背着70余斤的装备,吃着简陋的粗粮,行军数十里,长年累月的,身体好的累坏,身体差的病倒,伤病的常常死于路途之中。
由于远途行军作战如此艰难,即便心硬如铁的将领也会想办法减轻将士们负荷。
远距离作战时常常征民夫帮忙搬运棉甲、粮食等东西,常常一名兵丁需要数名民夫、役夫帮忙搬运装备,运输粮食。
这也是古代中国战史上规模动辄数万的原因,远途
漠北
原作战,作战部队一万,常常需要仆役数万,劳民伤财。
每次征战,四方不得安宁影响民众生计(征民夫),更加大前线粮
供给困难(民夫需要吃粮,需要安排
看管)。
杨麟摆弄着一件棉甲,包括布面甲、蟒袍、腿裙、臂手等,足足有三四十斤,穿在身上感觉沉甸甸的,非常不舒服。
让
受不了的是棉甲气味,长期放在库房里面有的地方发霉,发出让
难受的臭味。
更让
难以忍受众
贪婪的目光,这棉甲就是古代的防弹衣,可防刀砍防弓弩远距离
击,大家非常眼馋,现在看着这百余套棉甲大家都想要,着实让
难受。
让
拿到河沟边清洗烘晒,远离大家视线,而另一方面杨麟则陷
思之中,如何减轻将士负荷,如何优化部队建制。
第二天一大早,全体集合,验证棉甲防护
能。
前面扎了十个稻
,外套棉甲,然后各选10名鸟铳手、弓箭手、弩手分别
击,检验棉甲效果。
臂力不同,使用弓弩不同,箭速不同,威力当然也不同。
古代中国长期使用复合弓,根据牛筋与胶量不同分为不同力道弓箭,其划分标准为:
六等弓,一力到三力,用筋八两,胶五两;
五等弓,四力到六力,用筋十四两,胶七两;
四等弓,七力到九力,用筋十八两,胶九两;
三等弓,十力到十二力,用筋一斤十两,胶十两;
二等弓,十三力到十五力,用筋二斤,胶十二两;
一等弓,十六力到十八力,用筋二两六两,胶十四两
其中一力约为5.5公斤(9.4清斤,1清斤约为596.8g)。
明清之际武举考试步弓兵最低标准为五力弓,弓骑兵最低标准为三力弓。
清朝前锋营选拔标准为六力弓,能开七力弓的在以骑
著称的满清
锐前锋营中也当属善
者。
1854年浑浑噩噩的咸丰皇帝在批判夸大其词的云贵总督罗绕典有云,所云开十二力弓者,十居其四,殊属
饰,能开八九力弓
箭者,已属寥寥,岂有十二力之弓尚能拉放从容,其谁信乎?”
一般身体健壮成年男子可以拉开三十磅(约2力半弓弦),有
试验三十磅箭矢速度不过43.8m/s而已。
鸟铳威力堪于能开七力弓的军中善
者相提并论,出枪速度达到150m/s,铅子可以飞到两百米开外。
正如宋应星试验那样百步开外铳力衰竭,在八十步开外
穿两层湿棉被,在五十步
穿四层湿棉被那样。
对着甲目标更是如此,八十步开外(96米)可
甲,或
杀无防护目标,在五十步(60米)能
杀单层铠甲目标,或无防护目标,三十步(36米)能轻松
杀单层铠甲目标。
对两层棉甲等重型防护目标,在五十步开外(60米)可
甲,在三十步(36米)开外能
杀目标,十步开外(12米)可轻松
杀双层铠甲目标。
(西方
试验,欧洲
胸甲骑兵所装备板甲也不能抵挡40英尺也就是12米开外的发
子弹。)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鸟铳威力只相当于七力善
者,但
速不及其1/6而已,也就是战场上弓箭手
出六箭,一般鸟铳手才能放第二枪。
对鸟铳威力震惊之余,一些弓箭手显得颇为不屑,有的更直言鸟铳
得太慢,面对小
敌寇还没有什么,若面对大批亡命之徒亡命冲杀过来,根本抵挡不住。
见众
七嘴八舌的,杨麟哭笑不得,只得检验部队机动
。
二十名将士都全副武装带上自己兵器,稍稍不同的没穿棉甲的十多个身体虚弱一点,而穿棉甲那十个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