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捷报传天下(二).(2/5)
,张文华稍稍加重了语气,又说道:“值此盛事,咱们关中书院也不能袖手旁观,理应出一份力……老夫听说,许知府他收到捷报之后,已是遍发官文、公告百姓,就是为了振奋民心、让百姓们一同欢喜庆贺,但民间读书识字辨理者终究只是少数,百姓们也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明白这件事的重大意义,所以老夫已是决定,关中书院的所有教授与学生皆是要前往城内各处公告栏处,主动为百姓们读诵捷报、详细解释这场胜仗的重大意义,让世
知晓钦差大臣赵俊臣这一次的丰功伟绩!此外,还要传信给所有的返乡学生,让他们在各自家乡一同参与此事!”
听到张文华的表态,在场的所有儒生皆是大为震惊、面面相觑
要知道,张文华与朝中清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平
里也就要以张文华对赵俊臣的恨意最浓、恶感最烈,而张文华的这般决定,简直就是主动为赵俊臣造势扬名,这要比赵俊臣的辉煌战绩更加让
不可思议!
众
面面相觑良久之后,一名教授态度迟疑的问道:“院长,先不谈这份捷报的真假,就算是赵俊臣当真是全歼了蒙古联军十万兵马,但他终究是一个贪官
臣,为世
所不齿……咱们这样做,却是有为
臣贪官扬名造势之嫌,似乎是有些不合适啊……”
张文华早就料到会有
质疑自己的决定,但他作为当世大儒,脑子里别的东西没有多少,但各式各样的“大道理”却是数不胜数,自然是可以轻易寻到正当理由说服众
只见张文华的表
变得稍稍严肃了一些,说道:“我等饱读圣贤书,皆是以正
君子自诩,自然也要秉公论断、持心为正,赵俊臣曾经固然是有些过错,所以咱们当初也一直是强烈谴责于他,从来都不畏惧权贵报复,这是咱们身为儒家门徒的底线与良知,但如今赵俊臣做了好事,咱们自然也要加以赞誉,这两者并没有任何矛盾,皆是出于圣
教诲!《左传》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依老夫来看,赵俊臣近年来已经极少传出贪墨受贿的传闻,还在朝廷中枢办成了许多善举,颇是让
刮目相看,显然是有了悔过的念
,既然如此,咱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难道咱们只是一群眼里只盯着别
错处、却不愿意承认他
好处的腐儒不成?诸位,切莫要忘了咱们关中书院的宗旨”
听到张文华的这一番话,在场众位儒生皆是面色一变,齐声道:“移风易俗,教化为先!”
这个时代,儒生们并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而张文华则是关中书院乃至于陕甘士林的最大权威,所有
皆是不敢挑战
所以,这么一番话下来,众位儒生就被张文华说服了,至少表面上不敢违背
张文华满意的点了点
,说道:“既然如此,诸位就依计划办事去吧!”
随着张文华的话声落下,众位儒生纷纷起身向着张文华行礼告别,然后就离开了关中书院的大堂,前往长安城内各公告栏处为百姓读诵官文了
只是,离开大堂之后,众位儒生却是相互间议论纷纷,不断的猜测张文华对赵俊臣态度转变的真实原因——张文华所讲的诸般大道理固然是无法辩驳,但并不能让
真正信服
事实上,张文华这次对赵俊臣的态度转变,自然不是因为他想要给赵俊臣一个“知错能改”、“
子回
”的机会,而只是想要还给赵俊臣一个
罢了,更还有些押宝示好之意!
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率领明军与蒙古联军连番大战,可谓是惊天动地、世
瞩目,但对于陕甘境内的读书
而言,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
并非是这场战事,而是一场让士林文坛
自危的“文祸”!
月余之前,因为少傅郭汤的一本《鹤溏诗集》里面发现了许多“反诗”,德庆皇帝大为震怒,最终不仅是郭汤本
丢官
狱,并且德庆皇帝还会严令厂卫监管天下读书
、严查各类反诗案,以此来遏制读书
非议朝廷之风
这样一来,整个士林文坛皆是受到了牵连
而长安文坛乃是天下士林重地,自然也就是首当其冲了
张文华乃是当世大儒,与清流关系紧密,当年得罪权臣被迫辞官还乡之后有一段时间里颇是有些愤世嫉俗,那段时间里他的诗词文章之中颇有许多争议内容,所以很快就被东厂盯上了
然而,就在东厂暗中收集证据的时候,“悦容坊”长安分店掌柜赵元真及时向张文华通风报信,让张文华迅速销毁了自己全部有争议的诗词文章,最终东厂查无实证,也就躲过了一场大祸
“悦容坊”乃是赵俊臣的产业,长安分店的掌柜张元真曾是赵俊臣的府中管事,他这次向张文华通报消息也全是源自于赵俊臣的示意,所以张文华自然是欠了赵俊臣一个天大
吃
嘴短、拿
手短,受了赵俊臣的恩惠之后,张文华对赵俊臣的态度自然是截然不同了
再加上赵俊臣全歼了蒙古联军之后,崛起之势已是无法阻止,所以张文华才会有了今天这般为赵俊臣造势扬名的举动
说到底,所有大道理都是虚的,一切都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