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0(3/3)

道:“宣旨!”太监即躬身上前,从御案上取过一道圣旨,到得阶前双手捧旨向沈醉三道:“新科进士沈醉、杨东辉、王荣林听封!”三又即三呼万岁,拜谢听封。

第170章翰林学士最快小说首发整理-8-26134137字数:4448圣旨宣布的是对沈醉、杨东辉、王荣林这新科三鼎甲的所授官职,沈醉被授了翰林学士、知制诰,杨东辉被授了宣德郎、大理评事之职,王荣林则被授了宣德郎、秘书省校正郎之职。

翰林学士之职始于唐,是唐代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宋代官制承唐制,亦沿袭此职。

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卜、医、棋、术等各种专门伎艺员。

他们定期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

总之,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帝游居宴乐服务。

此外,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参谋的文士,以备顾问。

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

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居翰林起诏制,后逐渐演变为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诏制本是中书舍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急诏(兼撰拟诗文)。

后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

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

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一般诏书。

翰林学士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品秩,也无官署。

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

所以简单来说,翰林学士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基本上就是陪着皇帝吃喝玩乐、吟诗做赋兼拟文书之类。

当然吟诗作赋、拟诏命之类沈醉是不会的,他想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陪着皇帝吃喝玩乐,兼常陪皇帝身边,方便教导他这徒儿武艺。

而赵煦也正是此意,可以说他找假冒沈醉代考,替他作弊,得中状元皆是为了这一步,好把沈醉弄到他身边。

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如唐制,并无秩品。

自前朝宗当政时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才成为正式官员,授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

这个官职即清闲又显贵,且又不需担负什么责任,可说正适合沈醉。

刚刚考中名状元,便即授正三品翰林学士之职,由此便可看出赵煦对沈醉的重视。

且翰林学士之职虽说并无多大实权,但往往宰相多由翰林学士出选。

便是不能相,升迁也会比常要快许多,可说是前途无量。

但沈醉之前既无才名亦无政绩,不过是初中状元便授此职,难免颇多不服。

沈醉、杨东辉、王荣林三刚刚谢旨起身,殿中便有官员小声议论。

但所谓“君无戏言”,更何况又是皇帝亲自盖章下诏的圣旨。

因此虽颇多对于沈醉初中状元即授三品翰林学士之职都有异议,却是并无敢出来反驳。

这便是君权至上,只是此时的赵煦却尚未亲政,旁边还有个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

臣子们不敢言,她却无甚顾忌,当即轻咳一声,向赵煦道:“皇上,这沈醉不过刚中进士一甲名,却即授三品翰林学士,是否有些欠妥?”赵煦道:“沈醉才学过,文章俱佳,朕极喜之,因此例而授。

”又从御案上取过一页写满文字的纸,递与旁边侍立太监,道:“这是沈醉殿试时所作文章,还请太皇太后过目!”说罢,示意太监呈送过去。

沈醉在下面看见,心中不由嘀咕道:“也不知是谁代写的!”太皇太后在帘内摆手道:“不必了,哀家年老眼花,看来费事。

不若让这沈醉现场作词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