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节涉藏谈判(3/3)
力,那
况就不同了,惹急了自己,趁英国被纳粹打得没有还手的机会,直接出兵威胁印度,就可以让他们乖乖答应,不敢随便威胁自己。
众所周知,英国是作为把中国真正变成一个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国家的主力,也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后世经承
持抗战中英国也对华援助之类的观点,但实际上,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不管是抗战前,还是抗战时,英国政府对于中国的中央政府,都是抱着极大功利
目的的接触,如果说他们对华有什么援助的话,一般也喜欢给那些地方军阀,如现在的范哈儿之流。
他们目的很清楚,就是消通过援助控制这些实力不强的小军阀,同时让他们对抗中国的中央政府,从而让中国永远也无法强大起来。
但是这一次,范哈儿提出修建川康藏印的道路,通过韦思德中转后,却是马上被艾登拒绝。
“中印公路修筑田难,不可能实现。”
表面是修筑困难。实际却是他宁愿不和范哈儿商谈麦克马洪线,也不愿意修建这条道路。
任何一个此时的英国殖民地专家都知道,如果中印之间修通了道路,中国对印度的影响力必然大增。在英国实力有保障的
况下,这条路会成为英国方便侵略中国利益的通道,而像现在英国实力走向下坡的时候,这条通道毫无疑问会逆向成为帮助中国崛起英国在印度利益的通道。
在抗战前,英国的对华不友好态度,是非常明显的。
九一八事变后,外
大臣西蒙在下院讨论对策时称:英国政府对
本只能用“友毒协和”的办法。
对西蒙的主张。议员们皆表赞自
一位议员说:
“不论英国单独或同别国一起在理沦上或实际上来取反对
本的立场,我自己承认实在看不出什么理由来。”
当一个强国侵略一个弱国时,对侵略者却表示“友善”而不去谴责或采取行动加以制止,连基本的外
原则也不顾,英国偏袒
本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英国政府在正式场合偏袒
本还比较含蓄的话,那么一些驻外机构
员的言论及舆论宣传则是**棵地为
本辩护了。
月力
,英驻
大使林德莱在致外
部电文中露骨地称:
“中国在东三省做的有些过份,处处削弱
本根据条约权利应享有的地位。”
他还预言:
“
本在东北侵略行动对英国在东北的利益会产生有利的后果”
并建议政府:
“趁中
两国有事之时将某些中英悬案获一完满解决”
对此,英一家报纸甚至称:
“要从中国
那里得到满足,除了
本所使用的方法外别无其它办法,所以
本的企图可以算是有限据的。”
抗战前,在帝国主义国家中,英国对华投资和贸易皆居首位,在中国领海航行的外国商船中英
就占了总吨位的的〈理,
本发动对丰国的侵略对于英国并不是一个好的兆
,那英国为何还要偏袒
本,这与英国为维护在华既得权益,而实行的联
政策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享有“
不落帝国世界工厂”之称,其侵略魔爪曾一度凭借强大的经济与海军实力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英帝国的辉煌淅成“昨
黄花”其经济霸主地位逐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所取代,美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战后一跃成为英国的债权国。
伴随着经济强国的位的衰落,英国国防量,尤其是海空军弈量也大为消弱。蚓年英国空军在衡只有劲架飞机,以致英海军大臣张伯伦在同年8月的一次会议上忧心仲仲地说:
“近年来,海军已被极度消弱,而且一直在没有替换
况下吃老本”即使现在撇开英国不说,一旦
发大规模战争。海军是没有能力履行它的职责的。”
趋衰落的经济的位与捉撵见肘的国防量,使英国再也无力以“坚船利炮”去拓展衡庞大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了,尤其对于距英国本土遥远而又有着很大经济利益的中国更是如此。在这种
况下,英国对华政策便由原来拓展在华势力转向维护在华已取得的权益〈年月,英国外
部在一份题为《英国对华政策备忘录》中称:
“我们的第一个考虑是保护我国在中国的贸易地位,充分保护英国
的生命财产和企业投资。”
甚在关于中国西藏和印度的问题上,英国也正在慢慢采取收缩政策,尽量不惹强敌。(未完待续)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