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梅比斯,杰尔夫,阿库诺诺基亚 (中)(2/3)
,因缘遭遇,悉皆现证,此其优异之点,八也。
九曰:传授殊胜。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玄宗古仙,以法身显化世间,身面言说,接引有缘,数千年如一
,道祖无涅槃之
。正法住世,亦无时期之限量,此优异之点,九也。
十曰:著述殊胜。佛教经典,均由弟子追忆编纂而成。道教玄宗道经,乃由道祖亲著,亲言出亲
,诵之者,如闻其声,若见其
。此其优异之点,十也。
道教玄宗十德编辑
道教《大
经》云:“十德初成基,同飞七觉元。”又云:“太清八景观,十德真文宣。”此谓眼、耳、鼻、舌、身、
、意,返乎元初,
真圆融,八识不生,气和道立,文采煊著,十德圆成。所谓十德者,土数五,二土相合成圭,谓之十德,此是一说。又玄教自有十德,所谓定、和、净、明、妙,常、乐、素、虚、柔是也。
《庄子》曰:“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又曰:“大定持之。”又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大
经》曰:“大定全真。”玄宗泰定宁,心既湛寂,一切动相,自然不生。至于不动地境界,是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妙
希夷之乡,契无为之化,获不思议用矣。是谓定德。
玄教心息妙合,气和融,以
和而招致天和。先天已得,雪净冰融,一团太和之气,回还充塞,浸
融洽,销铄群
,大丹自成。老圣曰:“知和曰常。”《庄子》曰:“一上一下,以和为量。”《五厨经》曰:“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大通经》曰:“致静不动,致和不迁。”《心印经》曰:“太和充溢,骨散寒琼。”是谓成和之修,是名和德也。
所谓净者,玄教固以清净宁一设化。《大
经》曰:“
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由心息相依而澄心不动,六根清净,进而至于六识、六尘清净,乃至十方虚空,无边刹海,一时清净。
此大净法门,获无障碍,自在解脱。故《大
经》曰:“九回镜中清,乘景
四明。”《玄契》曰:“
微清净,圣耳梵通。无障无碍,内外虚明。
空清净,玄息气通。无障无碍,内外虚清。
虚清净,灵舌华通,无障无碍,内外玄明。
真清净,变应自然,道通长存,十方皆现。如是背尘合觉,反染为净,心净土净,依正旋转。寂光真境,任运现前,谓之清净光明藏。”以此自利、利他,同脱苦海,同登道岸,最为超绝。故此净德,最尊最胜。
所谓明者,由本身清净故,发生慧光,
照十方,周遍无碍。《大
经》曰:“灵光八辉,万俱生。”又曰:“流辉六曜,泯邈沈迁。”又曰:“
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经。”又云:“十华妙行仙,制魔生六明。”又云:“
观无碍空,元始通其明。骊珠现真形,内外
照清。”又云:“
源与
明,万道由通生。”又云;“
源清净光,
持有其功。”又云:“
微无窒碍,化极众幽灵。”又云:“定和妙明觉,玄息自长生。”又云:“
虚表和净,华通引玄明。”《玉枢经》云:“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老圣曰:“知常曰明。”《庄子》曰:“莫若以明。”是则
明寂照,无碍圆融。《楞严经》所谓:“明极即如来”是也。是谓明德。
所谓妙者,虚实相通,依正
参,心境一如,
际平等之源。
真圆融,无碍周遍。老圣称为“众妙之门。”《养命经》曰:“识无空法,
观无碍,
众妙门,自然解悟。”学者初功,息妙合,身心和融,即
众妙门之前行也。故玄教妙德,举一切对待,圆融不二,色空无碍,身心
参,
普贤法界,帝纲重重之境。实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谓妙德。
所谓常者,老圣称谓“常德”。《涅槃经》称为“常住”。老圣曰:“常德不离,复归婴儿;常德不忒,复归无极。”又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清净经》曰:“真常应物,真常得
。”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此真常之
体,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
身,常住不灭。故《楞严经》称谓:“常住真心,
净明体。”古之大觉金仙,皆圆证此心,
妙觉果海。
起无作,普现法身。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谓乐者,乃自觉圣智善乐,亦称
寂天乐,亦称天乐。《庄子》:“与
和者,谓之
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
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天和、天乐,玄教所宗,洵属优生学之要素也,是谓乐德。
所谓素者,指本元自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庄子》曰:“纯素之道,唯是守,守而勿失,与为一,一之
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也。能体纯素,谓之真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夫一切纷华,皆有生以后事,本源自
,清净恬淡,虚无寂寞,
识未起,更有于何欲习?故玄宗归真复朴,乃与道合真。《庄子》曰:“一而不变,静之至矣;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
,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是谓素德。《大易》有“素履”之词,“白贲”之象,均契玄宗“见素养素”之道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