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三章 反辐射导引(1/2)

从辩证角度来讲,任何一种导弹制导方式总有其缺陷,“反辐导引”也不例外。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如果仅仅描述这种导引方式的工作原理,所谓的“反辐导引”,也就是依靠敌机机载雷达、通信设备发的电磁信号进行归向,这种简单明了的制导方式不需要载机提供任何目标照,初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强大。

在战场上执行任务的时候,战斗机在大多数况下都需要使用机载雷达,或者使用无线电设备保持联络;而只要敌机机载雷达一开机、或者使用无线电通信,反辐空空导弹的自导就有可能在极远的距离、事实上往往是超过导弹自身程的距离上截获目标,在发之前即可完成目标锁定工作,一旦发就立即进归向攻击。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战斗机的雷达辐信号都是向前方发,这意味着越是迎接近的敌机,雷达辐信号也就越明显,所以反辐空空导弹非常适合迎——或者更确切的讲,也只有在迎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好吧,既然反辐导引的空空导弹,无论制导方式、还是接战模式都和主动弹颇为类似,那么为什么这种导弹的种类却如此稀少,事实上除了苏联的r-27p以外,其他国家并没有研发装备类似的反辐导弹呢?

这是因为“反辐导引”这种制导方式,存在一个与生俱来的严重缺陷:导引度不高。

要说清楚反辐导引方式的固有缺陷,其实也并不难解释。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反辐制导导弹”与“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虽然三种导弹都是利用电磁信号进行归向导引,但是后两者自导接收的电磁信号是载机、或者自身雷达发出去,又经目标反的回波,而前者的自导接收的是敌机机载雷达、通信系统的电磁辐波。

这种并非原则姓、也很好理解的区别,反映在导弹的归向导引上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为作为“半主动弹”也好、“主动弹”也好,既然是接收己方雷达的目标反波,导弹就可以在发前与机载雷达、或弹载雷达完成信号协调、也就是进行信号“对齐”或“匹配”;这样一来,打出去的导弹任务就比较轻松,只需要按照协调好的信号参数寻找回波、进归向一路掩杀即可。

但是反辐弹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敌机发的电磁信号参数不可能提前知道,所以只能准备一套展宽带宽的接收机和处理电路、也就是说信号与电路完全“失配”,对敌机的位置探测自然不可能达到“半主动弹”、“主动弹”的那种水平。

如果打一个粗浅的比喻,对雷达制导导弹来说,目标在视野中一般呈现为一个明亮清晰的点,或者说具有较高的测角度;而对反辐导弹来说,视野中的目标往往就只是一块边界模糊的斑,测角度就不可能做到很理想。

众所周知,导弹要想命中目标,分辨出目标的准确位置是起码的前提;如果连目标在哪儿都看得模模糊糊,那还能指望很高的命中度么?

正是因为这种制导原理上的区别,使得反辐导弹的作战能力受到相当的限制。

就比如海湾战争中大出风的hrm,虽然自身技术水平较高,命中度却往往并不像美国对外声称的那么理想,有一部分的战果就不是直接命中伊拉克雷达设施、而是在雷达近旁炸的二次毁伤效应取得。

当然,对于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hrm,这也许算不了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要用反辐导引的思路设计空战武器,反辐制导空空导弹显然需要有最起码的制导度,才能命中以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时速飞行的敌机,两者之间的难度自然不可同曰而语。

别的不谈,就说r-27p的若次定型打靶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其基本上只能命中航线基本固定、电磁辐基本稳定的目标,而只要目标作出机动规避、或者实施电子扰,导弹就会出现较大的导引偏差。不仅如此,在某些测试过程中,即使目标不做任何机动或者电子扰,导弹也会从目标近旁“擦肩而过”,因为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战斗部起距离,这种况下也没有办法毁伤目标。

正是因为反辐导弹的这种严重缺陷,思路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的r-27p并没有像r-27r、r-27t这些同门兄弟一样大量装备苏联vvs、pvo,很多一线部队不仅从不使用这种导弹,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种武器的存在。

而且龙云也很清楚,基于r-27p的实际作战姓能去分析,苏联军事研究部门的普遍观点认为,在真实空战中r-27p一般也只有两种使用策略:要么是载机隐蔽接敌时,用来“偷袭”电磁辐特征非常明显的北约预警机,要么就是在载机进目视空战前实施多枚齐、起到一种“震慑”敌的心理作用。

但是“偷袭”也好、“震慑”也罢,现在都不是龙云的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