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1/2)
“他在跟时间赛跑。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张凡看着水田里的那个身影,跟孔子说道:“每年的扬花季节,其实极短,所以他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找到雄不育株。”
哦……
孔子对于地里的事,几乎一窍不通,只能似懂非懂地点点
。
那个正在做的事
,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当时的学术界,更是早就认定了杂水稻不可能实现。流言蜚语伤
,比刀子还可怕。
可是他……苦苦寻找三年,助手只有自己的妻子,疲惫到失去知觉,依然没有放弃。
观察一朵朵水稻扬花,捕捉想象中的雄不育株。然后摘下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显微镜辨析和化验测定。同时,在田间的相关稻株上做好标记,在继续生长的稻穗上套上羊皮纸进行隔离,最后观察它是否自
结实……
这种几乎看不到希望,而又繁琐细致到令抓狂的工作,难度之大,简直是难以想象!
1964年,7月5,午后14点25分。
这是他今年第16个勘察。
或许是上天终于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奇迹发生在第6400棵稻穗上。
发现地点:安江农校水稻试验田。
水稻品种:庭早籼。
“他成功了?”
孔子觉得,连自己都仿佛松了气,看着远处欣喜若狂,在水田里手舞足蹈,搞得一身泥水的男
,心中生出敬意。
伟大的,总是相似的。
尽管从事的门类似乎截然不同,但这种执着追求的劲,让孔子想到了自己五十五岁开始的周游列国。
“还早呢……”
张凡摇摇,身边金黄色的麦
,忽然就摇曳成一片模糊的花海。
连同着花海处的那个
,一度消失在眼前,但很快就又重新出现,但显然已经是换了个地方!
湖南!云南!海南!广东!
这一次,他又跑了起来!
太阳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一年的时间内辗转各地,只为了能多抢到几次实验的机会,就多拥有几次成功的可能。
1970年,海南农场沼泽里,发现花败育的野生稻,打开至关重要的突
!
1971年开始,他将“野败”分送大家,由此开启了整个华夏的培育三系攻关大会战!
1973年,在全国杂水稻研究会上,他正式宣布,先行杂
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水稻在华夏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
类挨饿的历史,从这一天开始,一去不复返了!
那一年,他46岁,穿着一身朴素得令心酸的衣服,站在遍洒阳光、金风涌起的稻
中间,意气风发!
他捧着稻穗,就像是把梦想和希望捧在手心,认真专注的样子,比顶的蓝天更加纯净。
然而他并不知道,有两个始终站在不远的地方,足足看了他十五年!
“是我错了。”
孔子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先前的迷惑不解,取而代之的是的敬意。
十五年!
孔子亲眼见到那些对他冷嘲热讽,骂他是不切实际的疯子。
他们诛笔伐,甚至贴上大字报,毫无理由地去诋毁一个执着于梦想的
。
曾经有一次,一百多平方米的实验田里,极其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
那一天,那个,绝望地扑在满是泥水的田里,哭得令
肝肠寸断。
孔子甚至感受到,当年子路死在他面前,被砍成
酱的时候,可能也没有这般极致的痛苦和悲伤。
不管哪个时代,总有一些恶,自己不想做事,不会做事,却想方设法让别
最好也别做成事。
他们不是傻,只是坏!
来自两千五百年前的至圣先师,整顿衣裳,表肃穆,向着那个追着太阳跑的男
,遥遥躬身。
张凡站在身边,心中感慨。
他知道孔子为什么说“是我错了”。
在孔子的理念中,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他最开始见到水田里的那个,心中其实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
重视“礼”,老百姓就会敬畏!
重视“义”,老百姓就会服从!
重视“信”,老百姓就感念恩!
做到这些,四方百姓背着儿来投奔你!哪还用种庄稼呢?
可是这话……
你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