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车辆(1/2)

张顺琢磨了许久,还不得要领,便重新捋了捋思路,心想:要么就采用牛耕的方法,两牛或马,采取抬杠的方式进行拖曳;要么像牛车一样伸出双辕,搭在牛马身上;要么直接制作一对车,将炮架尾端搭在前面的车轴上便是!

咦?张顺想到此处,不由大惊:这不就是解决了四马车转弯难的结构问题了吗!他没想到自己竟然同时把四马车的问题也给解决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张顺真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困扰了中国几千年。后世直到西方来到中国以后,中国才学会四马车转向系统。其实他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后面两个子直接安装在马车上;前面两个子安装在一个车架上,然后把后面的车架通过一个车梁安装在前面车架的轴承上,就解决了转向问题。

其实西方的转向系统也是这样设计,张顺偶然发出来的灵感,竟然和西方国家的转向系统不谋而合,正好说明了大道至简,殊途同归的道理。

想到此处,张顺连忙找来原有的四牛车查看一番。结果发现原有四牛车既沉重又敦实,用料实在,结构简单。张顺便问之前搭话的工匠道:“这太平车,你可做的?”

“有料就做得,没料就做不得。”那倒是挺老实,实话实说。

“哦?这用料也有讲究?”张顺看这玩意这么简单,心想不就是木吗?这山西多山林,木多得是。

“有讲究,以白槐最优,次之榆木。冬季伐木,水杀一年;荫凉六月,熏烤十天,方能用的。”老木匠谈起木匠活,嘴倒是利索了许多。

张顺疑惑的看了这老木匠半天,只道把他看到畏畏缩缩,才打消了疑心。若不是见此胆小,张顺还以为这老木匠在消遣自己来着。

原来张顺虽然在这个时代生活了许久,有时候仍然对古代生产的效率产生了高估的错觉。比如制作战弓就需要在冬季剖析材,在春季煮角,夏季治筋,等到秋季再用胶、漆、丝三种材料,将、角、筋组合起来。最后再在天寒地冻的冰冷季节固定弓体,这样才可以检验漆纹是否剥落。如此花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把良弓出来。

张顺只是听说过做弓费时间,没想做辆牛车也这么麻烦。没有办法,手没有现成的材料,张顺只得把主意打到改装的上。他琢磨了半天,发现可以将原有的车卸下两个,将剩余的两个车放在中间靠后一些。

然后将卸下的车削小一圈,做一个简单的车架出来,把原来的牛车车板搭在新作的车架上,即能够做成能够转向的四牛车出来。

牛车的车皆是实心,由辐板拼接而成,这也是张顺能让木匠将卸下来的车削小一圈的原因。张顺发现这四个车本身直径都不是很大,不过二尺五寸而已,也就是后世的八十厘米罢了,再加上车毕竟窄薄,若是道路泥泞,很容易陷泥中出不来。于是,张顺一不做二不休,脆让木匠再加厚一下车,聊胜于无,好歹能增强一下车的坚固程度。

张顺这边一圈折腾下来,基本是把原有的四牛车给改换面了。折腾的十多个木匠团团转,拉锯的拉锯,凿木的凿木,一个个忙活的热火朝天。

这时候,铁匠才将张顺要求打造的铁件送了过来。张顺命令木匠中负责铁活的过来,将这些铁件给自家的炮车车架给钉了上去。这里有个术语,车是钉铁瓦,车辋是钉盖钉的车叫铁车;车是没有铁瓦、盖钉的叫木车。

这样张顺的炮车变得更加坚固耐用了,等木匠给这个炮车安装上简单的双车架以后,张顺让李十安牵过来两匹骡子,拉着居然奔跑如飞。

张顺见此,不由开心的说道:“飞骑铁炮,纵横天下!”那李十安听到了,高兴的对张顺拜了三拜,高呼道:“谢谢主公赐词!”

张顺本是顺一说,见李十安等高兴,也不便打消他们的积极,便笑着同意了。上次在大阳城“购买”了不少骡马,张顺正琢磨没地方用,正好可以调拨一批,给李十安的炮营使用。

那李十安麾下正好有火炮三十六门,不过有一半是四十多斤的二寸虎蹲炮,车载肩抗皆能成型,倒无所谓。只是那一百多斤的三寸虎蹲炮较重,正好一门活炮拨发两只骡子拖曳。差不多三十六七就能让自家的火炮如虎添翼,这一笔买卖怎么算是也非常值得了。

李十安的二炮部队平白得了这许多好处,高兴坏了,连忙又找些布匹,做了两面竖着的旗帜,分别将张顺的“赐词”绣了上去。李十安一声令下,只见左边是“飞骑铁炮”,右边是“纵横天下”,威武霸气的紧。

张顺看了,也豪气顿生,心想:我张顺穿越者也,又天命在身,何惧明廷清寇?如今我兵千余,火炮数十,任他四海之大,我也去得,“紫金梁”、“闯将”之辈又能奈我何!

一番忙碌之后,等到天色已晚。木匠已经做出来数门炮架,并改装了几门牛车。张顺命李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