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第一至二章(15/20)

责其轻诋」的态

度,表面上看似在责备杨所修,实则是在为进一步的行动埋下伏笔。

十月十四和十九,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两度上疏参劾崔呈秀,罪状繁多,

言辞激烈。这一系列的弹劾,让崔呈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慌。他的内心

开始动摇,感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在极度不安中,崔呈秀请求回家守

制,试图以退为进,寻求自保。

朱由检在十月二十一批准了崔呈秀的请求,这一决定表面上是恩准,实则

是放任崔呈秀离开政治舞台,为接下来的行动清除障碍。崔呈秀的倒台,标志着

「阉党」开始分崩离析,魏忠贤失去了重要的支持。

十月二十三起,陆澄源、钱元悫、钱嘉征等陆续上疏弹劾魏忠贤,罪状

一条接一条,言辞愈发激烈。尤其是贡生钱嘉征,他列举了魏忠贤的「滔天之罪」,

言辞犀利,直指魏忠贤的种种不法行为,震动了整个朝廷。

魏忠贤得知钱嘉征的奏疏后,感到了极大的恐慌和无助。他在朱由检面前痛

哭流涕,连呼冤枉,试图以,挽回局面。然而,朱由检并未为其所动,反

而命内侍当廷诵读钱嘉征的奏疏,让魏忠贤亲耳聆听自己的罪状。这一举动,无

疑是对魏忠贤最沉重的打击,让他「震恐丧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在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之下,魏忠贤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辞职。与此同时,

徐应元,这位起于信王府的宦官,原本与魏忠贤相互勾结,但见魏忠贤即将失势,

也请求养病,试图脱离这场政治风波。朱由检顺势批准了魏忠贤和徐应元的请求,

让他们回家养病,实则是将他们逐出了政治舞台。

乾清宫的寝宫中,烛光摇曳,映照着周皇后温婉的面容。她轻手轻脚地走进

寝宫,手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银耳红枣汤。这碗汤是她亲手熬制的,银耳清润,

红枣甘甜,既能滋补身体,又能温暖心灵。

周皇后走到龙床边,看到崇祯帝正专注地阅览着奏疏,眉紧锁,神凝重。

她轻声说道:「皇上,先稍歇,趁热用这银耳红枣汤,补补身子。」她的声音柔

和而充满关怀,试图为崇祯帝分担一些忧虑。

崇祯帝抬起,看着周皇后关切的眼神,心中涌起一暖流。他放下手中的

奏疏,接过银耳红枣汤,轻轻抿了一,汤的温热顺着喉咙流下,带来了一丝舒

适。然而,他的心中仍旧沉重,轻声叹道:「魏忠贤一不死,朕不得安心。」

周皇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她知道魏忠贤是朝中的大患,也知道崇祯

帝为了国家的未来,不得不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她轻声劝慰道:「皇上,魏忠

贤虽然权势滔天,但您是天子,有天下百姓的支持,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崇祯帝点了点,心中对周皇后的理解和支持感到欣慰。他知道,自己不能

被眼前的困难所压垮,必须振作神,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他

必须铲除佞,重振朝纲。

喝完银耳红枣汤,崇祯帝感到神一振,他将碗放回周皇后手中,再次拿起

奏疏,继续他的工作。周皇后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崇祯帝坚定的背影,心中充

满了敬意和意。

寝宫中,烛光依旧摇曳,照亮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身影。在这个不眠之夜,

他们共同承载着大明的未来,面对着重重困难,却也拥有着彼此的支持和信任。

这份厚的感,成为了崇祯帝在政治斗争中最坚实的后盾。

十一月初一,紫禁城内气氛凝重,崇祯帝在朝会上正式下旨,昭告魏忠贤

之罪于天下。这道旨意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朝廷。崇祯帝的决断坚定而明

确,他贬魏忠贤至凤阳祖陵管理香火,而客氏则被送至浣衣局收管,这一举措标

志着魏忠贤势力的彻底崩塌。

魏忠贤出京时,尽管已失势,却依然带着大量随从,企图保持昔的威风。

然而,这只是他最后的虚张声势。十一月初四,朱由检以魏忠贤「将素畜亡命

之徒,身带凶刃,不胜其数,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为由,下令将其逮捕至京,

这一命令彻底断绝了魏忠贤的所有退路。

行至阜城的魏忠贤从「阉党」成员李朝钦那里提前得知了这个旨意。两

对着突如其来的灾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在阜城的一间旧的客栈里,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