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五章 繁杂国事,第六章 毛文龙(7/14)

草问题,袁崇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改

善运输线路、储备粮食、就地屯田等,确保军队供给。他详细分析了辽东的局势,

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了客观评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袁崇焕也考虑到了战后

的问题,包括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稳定边疆等,显示出他的远见和责任感。

在答复的最后,袁崇焕再次向崇祯帝保证,他决不是" 空言恢复" ,而是有

着明确计划和坚定决心的。他承诺,自己将全力以赴,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和期望,

誓要实现复辽的大业。

崇祯帝在接到袁崇焕的答复后,对袁崇焕的认真态度和详细规划表示满意。

他认识到,复辽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像袁崇焕这样有才能、有

决心的将领。崇祯帝对袁崇焕表示了支持,鼓励他按照计划行事,同时要求朝中

其他官员给予配合和支持。

这次质疑和答复,不仅是对袁崇焕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大明朝复辽

计划的一次审视。它体现了朝中官员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政策执行的关注,也

展现了崇祯帝和袁崇焕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崇祯二年,五月。天空中上演了一场天文奇观——日食。然而,由于当时使

用的旧历法在推算日食时间上出现了误差,导致预测失准。这一失误让崇祯帝感

到不满,他考虑要追究钦天监台官的责任。

在朝堂上,礼部尚书徐光启站了出来,他上言崇祯帝,指出台官们使用的历

法是基于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方法,而在元代,这种方法也曾出现过日食当食

不食的情况。徐光启认为,这并不是台官的过错,而是历法本身需要改进。他建

议崇祯帝应该及时修订历法,并提出参用西方的天文学方法。

徐光启的建议得到了崇祯帝的认同。崇祯帝意识到,为了提高历法的准确性

需要吸收和融合西方的天文学成果。于是,他下诏让外国传教士龙华民等人参与

编修新的历法,而徐光启则被任命为监督,负责整个修订工作的进行。

这一决策标志着西方天文学方法开始在大明朝得到应用。龙华民等人带来了

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和技术,与明朝传统天文学相结合,开始了新历

法的编修工作。

徐光启作为监督,不仅要确保新历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协调明朝和西

方天文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本人也是一位博学的科学家,对天文、数学、

农业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编修新历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大量的观测、计算和验证工作。在徐

光启的监督下,明朝和西方天文学家们密切合作,对天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逐步完善新的历法。

崇祯帝的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远见和开明。他没有因为一次

预测失误而简单地归咎于台官,而是选择了改革和进步,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

展。

第六章 毛文龙

毛文龙站在战船的船头上,海风猎猎,吹拂着他那狂放不羁的长发。他身形

魁梧,目光如炬,一手抓着一只烤得金黄的烧鸡,大口撕咬着,油脂沿着嘴角流

下,滴落在他那沾满战尘的战袍上。他的另一只手,却始终紧握着腰间的刀柄,

仿佛随时准备拔刀迎战。

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挑衅,带着一丝不羁和轻蔑:「袁崇焕算什么,骗得崇

祯当上督师。」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袁崇焕的不屑和嘲讽,仿佛在质疑袁崇焕的

能力和地位。

「妈的,竟敢骑在老子头上,呸。」他吐了一口唾沫,表情中满是对袁崇焕

权威的蔑视。他的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似乎在说,任何想要压制他的人都将

付出代价。

「先问过我手中的大刀,是否同意。」他紧握刀柄的手轻轻一转,似乎在感

受着刀刃的寒气和力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强烈的自信和战斗意志,仿佛在宣告,

他手中的大刀将是他最坚实的盟友。

「老子在东江,吃香的喝辣的,美女如云任我行,我怎会拜在你,袁崇焕的

脚下听命行事?」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在东江的自在和得意,他享受着那里的权

力和自由,不愿意屈服于任何人的命令。

毛文龙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袁崇焕的挑战,也是对自己地位的宣言。他不愿

意放弃自己在东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