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7/19)

急行军至另一个告急的地方。铠甲上沾满了旅途的

风尘,脸上写满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他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

不断地行进,只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粮饷的运输队伍也在艰难地前行。由于中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

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押送粮草的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防止贼军的袭

击,确保粮饷能够安全送达前线。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他的愁容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缓缓扫过堂下的群臣。

这些大臣,一个个年岁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大明未来的

焦急和关切,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安危出谋划策。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只能寄望,袁崇焕分兵固守好长城防线,等解决了陕

西和中原的贼军,到那个时候才有兵力派往龙井关和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声

音在大殿中回响,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群臣们聆听着崇祯帝的话语,他们的表情中流露出对崇祯帝决策的认同和支

持。他们知道,面对内忧外患,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袁崇

焕作为蓟辽督师,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他也是大明的中流砥柱,是抵御外侮的关

键。

「朕已经下旨,江南各地加紧练兵和调兵,还有筹措粮饷,但是需要时间,

现在大明就缺时间。」崇祯帝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他的目光如

炬,仿佛要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大明的未来。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辽东和山海关一线的防务只能让袁崇焕分兵

死守一段时间,待陕西和中原的农民军被镇压,朕就立即抽调精兵派往长城关隘

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话语铿锵有力,他的决策明确而果断。

群臣们被皇帝的气度所感染,他们齐声高呼:「皇上说得极是,皇上万岁,

万岁,万万岁。」这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凝聚着大明王朝的意志和决心。

崇祯帝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每个臣子的心头。他登基两年,面对的

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国库亏空,粮饷难以为继,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

实。

崇祯帝站在龙椅前,身形显得有些消瘦,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深

知国家的困境,语气中带着一丝沉痛:「眼下,朕登基两年,知国库亏空,朝廷

的粮饷尚入不敷出,要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不可。」他的手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

手,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

朝堂下的臣工们,一个个低着头,表情凝重,他们心中都清楚国家的艰难处

境。崇祯帝继续说道:「就是江南等地有兵也难凑其必须的粮饷,所以只能先从

农民军作乱的地方和其周边附近抽调兵力。」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但也充满

了果断。

他的目光扫过臣工们,每一个臣子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决心:「先消灭了那些

乱害民的农民军,才好无后顾之忧的调兵北上扫平女人。」崇祯帝的话语中

有着不可动摇的意志,他知道,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臣工们在崇祯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力量,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崇祯帝决策

的支持和信任。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君臣一心,大明王朝定能渡过

难关。

朝会上,崇祯帝的声音沉重而坚定,他向臣工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苦衷和深

谋远虑。

" 朕,为什么把原来增援长城各处重要关隘的兵力,调向陕西和中原贼军作

乱的方向,是因为如果国内被贼军做大,会比关外女人的威胁更严重。" 崇祯

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内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

臣工们聆听着皇帝的解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皇帝的决策虽然

艰难,但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一位老臣上前一步,语气恭敬而充满信任地

说:" 皇上说得极是,是大明之福呀。" 他的话语代表了所有臣子的心声,他们

对皇帝的英明决策充满信心。

崇祯帝继续说道:" 还有一点就是,袁崇焕已经数次大败皇太极,重伤了皇

太极的锐气,而且辽东后金的老家也爆发了大饥荒,现在实在是无兵更无粮饷可

调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